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帝师-第4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现,及早接受了治疗,从而身体得到了好转。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一个。

    “不错,房卿、杜卿所言极是,稻种种植一事,的确马虎不得,须细致思量,好生定夺。万一出了差错,那就是朕的罪过了。”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对于稻种一事,诸卿可有什么好的主意?”

    那还能有啥好主意,设立试点逐步推广呗。

    夏鸿升撇了撇嘴,心里想到。

    “陛下,微臣看夏侯似乎有话要说,不如听听夏侯的意见。”站在夏鸿升对面的虞世南看见了夏鸿升撇嘴的样子,于是笑着说道:“这稻种既然是夏侯最先知道的,那想必夏侯对于稻种之了解比吾等都多。”

    夏鸿升真想翻他两个白眼,李世民就问道:“夏卿可有甚子主意?”

    夏鸿升走出来躬身行了一礼,说道:“陛下,稻种的推行关乎大唐粮草是否充裕。可是贸然推行又不行。在大面积大范围的推广稻种之前,咱们必须先验证出来三季稻移植到了大唐境内之后,是否会发生变化,是否仍旧能够保持生长速度和亩产量。所以,微臣以为三季稻的推行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有计划的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从岭南沿海地区,到北方地区的几个不同试点县,在这些试点县中开辟一些田亩,种植三季稻种,作为试验田,以总结出来三季稻在咱们大唐境内的那些地方能够生长的季数多,得出这些稻种在大唐的不同地方所产生的不同。若是试验田失败,三季稻在大唐彻底的不能种植,那所影响者不过这几个试点中的几个村落,朝廷补偿这些农人也花费不了多大的代价,故而没有风险。而若是试验田成功,那么第二年就可以开始在原试点县的范围内扩大种植,同时增加其他的试点县。若是第二年这些试点县的反馈良好,那么久可以逐步在咱们大唐开始推广了。这种推广只能是从点到面,然后面面相连,最终达成大范围的种植,而不能够一个命令下去,就让全天下的人都去种植这种稻种。”

    “呵呵呵,夏侯所言与老夫不谋而合。”房玄龄笑着捋须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臣以为夏侯所言极是。稻种咱们不要急于大范围的推广,只能一点点的来。这样就算是万一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和差池,所影响着也只那一点。另外,在试种的过程里面,朝廷的人也好知道这种稻种的习性,总结出来如何正确种植的办法。这样一来,等到朝廷确定占城稻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大规模大范围的推广种植的时候,也好派出人手到各地指导各地百姓的种植,确保百姓都能够丰收。百姓丰收,朝廷自然也丰收了。”

    夏鸿升点了点头,认同房玄龄的话。

    夏鸿升虽然知道占城稻在大唐境内种植时没有问题的,但还是提出了最少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推广。是因为夏鸿升虽然知道占城稻没有什么问题,可同时夏鸿升也知道不仅朝廷的官员没有听说过占城稻,天下的百姓更没有听说过。夏鸿升知道,不代表其他人也都知道。朝廷必须通过自己得出结论,朝廷的文武百官才会信服,李世民才会信服。而且,让百姓不去耕种自己熟门熟路的原本的作物,而去改种一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作物,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百姓比朝廷更加担心自己有没有收成,所以宁可不信那神奇的产量,而坚持耕种自己熟悉的作物。让天下的百姓能够主动想要去种植占城稻,想要去改变自己习惯种植的作物,需要一个时间。而夏鸿升,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通过报纸去宣传这种稻种,让占城稻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为更多的人想要去尝试着种植。
………………………………

第611章 民以食为天

    仓禀实而知礼节,温饱是一切事情的基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成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他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

    倘若连食物都没有,人们吃不饱饭,永远都在为填饱肚子而绞尽脑汁,那所有的畅想也就只能是白塔了。

    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大唐――不,一直是困扰着古代中国政权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大的难题。几乎所有的民间起义都伴随着饥荒。都说民不聊生,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百姓赖以生存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粮食!古代中国的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百姓,只要能够让他有粮食吃,哪怕是吃不饱饭,只吃个半饱,都不会想到去造反。同样的,只有在解决了吃东西的问题之后,人们才有心思,去想未来。

    毕竟,民以食为天啊!

    “诸卿之所见,与朕不谋而合。诸卿且来看看,选择哪里作为试点较为合适?”李世民对众人说道,一边说着,一边向王德示意了一下。王德立刻到后面取出一卷地图来,在李世民面前的桌上摊开。

    “来,诸卿都来看看。”李世民对众人招呼到。

    众人行了一礼,然后围聚过去。这地图可不是原先那种只有粗略的几个线条和标注的地图,而是在夏鸿升的教授下由那些间谍耗时两年的时间重新描绘出来的地图。上面不仅有大唐的各道各州各个城邑,还有江河支流山川湖泊,草原沙漠山林道路,比之后世的地图自然是差得远的,但是比之大唐以往的地图,就又不知道详细到哪里去了。

    这地图自绘成,印出来了几张之后,原版就被李世民自己给收起来了,不知道藏到了哪里。就连眼前的这一张,也是印出来的。除此之外,就只有朝廷的部门、国子监、弘文馆、军校里面有,民间一张都没有。李世民不让广为发行,说是拥有这张地图,就相当于足不出户的跑遍了整个大唐,不到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的时候。

    这张地图来之太不易,是间谍营自成立以来,有组织的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了两百多名间谍,用夏鸿升给出的地图标准进行测绘,走遍了大唐各地,耗时两年,才算是终于完成。这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不足为外人道也。

    实际上,地图的测绘从没停下来过。间谍营的间谍只要是出去了大唐的范围,而大唐此前又没有对此地进行过新式测绘的,到达之后在进行主要任务的同时,另外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当地进行测绘。目前,除了大唐国土拥有了详细的地图之外,突厥、西域诸国、辽东、高句丽都也已经有了详细的地图。而大唐的间谍人员和测绘人员仍旧正在向西前进,相信用不了多少年,波斯、大食、拜占庭……那里的详细地图就也会逐渐的传回来了。

    “占城稻不能立刻大范围的推广种植,在推广之前,试点就尤为重要,关系着稻种能否在我大唐推行,故而选取试点意义重大。”李世民也站了起来,盯着地图一同看了起来:“诸位对于如何选择试点,可有何看法?”

    “陛下,如今我等只晓得这占城稻能一年熟好几次,且亩产比现今之稻种要高出许多,旁的就不知道了。”高士廉对李世民说道:“在选取试点之前,不若先教臣等听听这占城稻的具体情况?”

    李世民点了点头,看向了夏鸿升。

    夏鸿升于是只好再次担当起解说员的角色来,对众人解释道:“占城稻,是一种产于占城的稻种,产于林邑环王之国。因林邑国终年湿热,此稻种在林邑国可一年三熟。这种占城稻有三个特点,一是极为耐旱,二是适应性很强;几乎可以做到“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周期短,气候越是湿热的地方,一年能种植的次数就越多,像林邑之地,可一年种上三季,当年收获三季。往北,我大唐岭南之地,当也可一年三季。再往北,江南之地,或可一年两季。关内、陇右等道,可一年一季。再往北,乃至于辽东地区,也可一年一季。此稻种产量高于如今大唐所种之粮食,在下保守估计,若一年三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七八石,两季,则一亩地可产粮五六石,便是一季,也能一亩地产粮三四石之多。且,因其对于土地的要求不算很高,所以可在我大唐广泛种植。这个产量,是在下根据林邑国的收成情况而推算出来的。实际上,林邑国十分落后,林邑百姓不通教化,其国农人之种地耕作十分粗放,也无灌溉之说,稻米种下便不再管,任其自然生长,等成熟就收。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远远不如我大唐百姓耕种之用心仔细,其国也,更无如我大唐般有司农卿督管农业,指导百姓劝课农桑,然而即便如此,林邑国人也从不知饥荒一词为何物。因而若是占城稻到了咱们大唐农人的手中,其亩产量只会比在林邑国时候的亩产量只高不低。”

    “什么?!”听了夏鸿升的话,众人都震惊了:“亩产七八石?!这……”

    “夏侯说,就算是跟如今的稻种一样一年只中一季,也能有超过三四石的亩产量?!”房玄龄吃惊的问道,嘴里都能塞下一个鸡蛋了。

    李世民虽然给他们说过占城稻的事情,但是所说不如夏鸿升这般详细,如今听来,这占城稻比从皇帝口中听来的更加神奇。
………………………………

第612章 大唐未来的粮仓

    夏鸿升点了点头:“不错。而且,林邑国全国各地只要是平的,就能够一年种上三季。不仅仅是林邑国,从林邑国往南,往西南,有绝不亚于整个大唐的面积的大片土地,那里全部都能够一年种植收获三季!而且,那片土地上几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