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战争-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抄敌方的侧翼也是想让敌军的正面和侧翼都同时受敌。敌后战术的要旨是让敌人的正面、背面和两翼的至少两个方向同时受敌。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可以牵制敌军但不能说让敌军两面受敌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堑壕战:机枪的战争

    从1914年8月4日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进入比利时到1914年11月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结束,连续几个月的激烈战斗让交战双方疲惫不堪。马恩河战役结束后,西线战场就形成了胶着对峙的局面。在你来我往的攻防中,双方都尤其加强了防御。交战双方纷纷深挖堑壕,加强掩体,设置带刺的铁丝网,以构筑固定阵地。

    最初双方的堑壕就是草草挖出来的壕沟,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指挥人员和后勤力量也深入到堑壕里,进行指挥和补给。因此,堑壕被不断地加深加宽,防御体系变得越来越发达。到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结束时,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大海的六百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横亘着一条布满堑壕、隧道、掩蔽所和铁丝网的坚固防御线。

    堑壕网的出现使得作战越来越有利于防守方,阵地之间荒凉的无人地带,被无数黑洞洞的枪口虎视眈眈地瞄准着,攻击部队只要出现在无人区,对方战壕内的敌人就能清楚地看见,那些埋伏在防御工事后面的机枪手就像狂风扫落叶一样,将进攻士兵的生命轻易地夺走。因此,夜晚成了工作时间,白天则被用于休息和恢复体力。

    堑壕和机枪彻底阻止了步兵的冲锋。以堑壕和机枪为核心的堑壕战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对于联军来说,堑壕战是新鲜的。最初连挖掘工具都没有准备,需要掘壕固守时才去搜罗铁锹。部队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最初只是挖浅坑,以提供暂时的掩蔽。后来,壕沟挖到两米多深,还对壕沟进行了伪装和连通。

    堑壕战对于德军来说也是新鲜的,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本是用来打一场在6个星期内获胜的运动战,但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新的战争样式。德军把自己的堑壕搞得比较舒适,相比之下,联军的堑壕要简陋得多。

    对于双方士兵而言,堑壕战则是真正的噩梦。进攻者往往被机枪扫射夺走生命,防守者则必须与泥泞和脚气斗争。堑壕内的士兵几乎都会患上脚气病,其中堑壕足非常普遍。

    马克沁机枪

    一战爆发时,只有德国认识到了机枪的重要性。德国陆军装备了至少12500挺马克沁机枪。马克沁机枪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的自动武器,它在一战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以至于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马克沁机枪的战争。

    马克沁机枪可以快速射发子弹,其杀伤能力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它的链式供弹系统节省了很多装弹时间。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自动武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而且彻底改变了当时的作战样式。

    机枪的强大威力,使得每一方想发动进攻时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无数的士兵在机枪的扫射下没有任何意义地死去。那些据壕防守的士兵,伤亡率却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一战时的战场信息通讯是大多靠通讯兵完成。只有很少的通讯兵能穿过无人区。这就意味着心急如焚的指挥官们弄不清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那些少数幸存下来的进攻者不得不独自杀出血路,所剩人数就越来越少了。

    由于通讯的不畅,剩下来的人还会继续攻击同一地点。这种状态会不断地反复下去。战死和受伤的人数总是不断上升,直到进攻者被迫停下为止。无数的士兵就这样在堑壕战中无谓地死去。

    迫击炮和手榴弹

    为了更有效地杀伤堑壕内的守军,迫击炮和手榴弹被广泛地使用了起来。迫击炮的炮弹以近90度的角度落入堑壕内,能够对堑壕内的守军造成较大的杀伤。迫击炮通常用于进攻前的火力准备。

    1914年9月27日,德军首次向英军掷出了手榴弹。从此,手榴弹就成了步兵的常用武器。早期的手榴弹往往用空罐头盒或瓶子来制作。

    迫击炮和手榴弹的广泛使用并没有给进攻方带来多大的好处,无数的士兵仍然在机枪的扫射下倒下。

    隧道

    迫击炮和手榴弹没有改变僵持与对峙的局面。地面上的进攻没有成效,交战双方又把目光转入到了地下。德军和联军都试图挖掘隧道通向对方的堑壕。隧道挖好后,隧道工就在隧道里放置大量的高强度炸药。炸药埋好后,将炸药与电子引火装置相连。整个系统经过严格的测试,确保能有效工作后就把隧道封死。进攻前引爆隧道里的炸药,把对方的堑壕炸毁。

    隧道工们必须一直监听是否有敌军也在挖隧道。有时一方会找到另一方埋下的炸药,有时挖隧道的敌对双方可能因挖通隧道而相会。这时,双方就会展开殊死搏斗,直到一方完全倒下。

    古特尔战术

    德国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古特尔在战场中积极运用了一种克服堑壕的渗透战术,后来被称为“古特尔战术”。德军先派出一支经特殊训练的冲锋队为作战开道,这些冲锋队员懂得如何绕过敌人的火力中心,他们能迅速到达敌军防御体系的纵深,切断敌军通讯,从而给随后担负正面进攻的大部队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古特尔战术实际上就是先利于特种部队进行特种作战,再用大部队进行正面进攻的战术。

    特种作战

    兵不在多,而在精。人类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战争中都少有特种部队的身影。由于特种部队数量少,也不存在大规模使用特种部队的情况。以前由于精确制导武器价格昂贵且数量少,所以精确制导武器没有大规模地使用。海湾战争后,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导弹战中,精确制导武器将占到90%以上的份额。

    由此,可以联想到特种部队的使用是否会越来越频繁?是否会出现大规模使用特种部队的大规模战争?当然,我们不会为了使用特种部队而使用特种部队。对每一个士兵都进行特种训练,组建一支全部由特种士兵构成的常备部队是可行的。

    回想一下前面的列日要塞,如果德军没有“大白莎”巨型攻城炮,那么德军将如何攻克列日要塞?可以考虑使用特种部队去攻克列日要塞。朝鲜战争中,美军倾其全力也攻不下上甘岭。如果在上甘岭空降特种部队,或许美军能够拿下上甘岭。在未来的台海战争中,解放军也可以考虑使用特种部队。首先动用足够的力量确保一支特种部队空降台北;特种部队空降台北后首先捣毁台北的军政设施并实施斩首行动,然后里应外合解放台湾。

    经验的错误

    在战争开始前,没有人预料到以大炮和步枪为核心的运动战会变成以堑壕和机枪为核心的堑壕战。战争样式的改变让交战双方都始料未及。有利于防守方的堑壕战让胶着对峙的局面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

    人们总是习惯用以往的经验去推测未来的情况。一战开始前,交战双方根据以往运动战的经验都制定了运动战的作战计划。德军的计划是打一场在6个星期内获胜的运动战。联军的计划是打一场防守反击的运动战。一战结束后,法国汲取了一战的经验和教训,修筑了一条马奇诺防线。毫无疑问,马奇诺防线是一个完美的堑壕网体系。如果二战的战争样式仍然是堑壕战,那么马奇诺防线将是固若金汤的。

    但是经验又错了,二战的战争样式变了,变成了有利于进攻方的闪电战。以飞机和坦克为核心的闪电战让希特勒把盟军逼到了敦刻尔克。萨达姆显然对飞机和坦克的联合作战颇有心得,他的经验告诉他200多万伊拉克军队可以和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一绝高低。但是经验又错了,海湾战争的战争样式变了,不再是以飞机和坦克的陆空联合作战样式,而是空中力量优先的以信息为枢纽的陆海空一体化作战样式。

    下一场战争还是空中力量优先的战争吗?战争样式肯定会继续变化,下一种战争样式是导弹战,导弹战之后就是光速战,光速战之后就是星际战争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 化学毒气战:残酷的战争方式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毒气。当天下午4点,在比利时的小镇伊普雷,德军先发起一阵猛烈的炮击,90分钟后,一片黄绿色的烟雾乘着轻微的北风向联军的堑壕飘去。烟雾卷过堑壕时,联军士兵们顿时窒息得喘不过气来。

    伊普雷上空升起的这种黄绿色气体宣告了人类又一种残酷战争方式——化学毒气战的诞生。当时德军使用的是氯气,氯气被装在毒气罐里,由士兵带到前线战壕里释放。氯气通过一根细管从毒气罐里放出,乘风飘向敌人的阵地。

    毒气弹

    德军很快就淘汰了毒气罐这种释放毒气的原始方法。德军发明了毒气炮弹,毒气炮弹装有少量炸药和大量液体毒气,炮弹被射入敌军防线,毒气弹爆炸后液体变成气体,让守军猝不及防。

    防毒面具

    协约国的防毒面具很简陋,只是一层纱布衬垫,里面裹了一些经过化学处理的棉花,还有一副黑色眼镜,效能非常有限。

    德军使用的是橡皮防毒面具,效果很好。直到1915年11月,联军才从12名德国俘虏那里缴获德国式的橡皮防毒面具,此后橡皮防毒面具才在协约国军队里得到推广。

    毒气战之父:哈柏

    1915年1月,德国的知名学者哈柏向德国参谋总部建议用有毒的氯气来杀伤敌人。德国参谋总部采纳了哈柏的建议,3个后,哈柏的毒气罐就上战场了。在1915年4月22日,哈柏兴致勃勃地乘着飞机在伊普雷的上空观察氯气的杀伤效果。

    不久,德军又研制出了一种新的毒气——光气。光气的杀伤力比氯气大十倍。1917年7月,德军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