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路隋行-第4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但先前支持太子杨勇的众多朝臣更疏远了他,即连像虞庆则这样昔日和他比较亲近的大臣也有意在躲着他。

    其实,杨广也不愿当这个太尉,将自己置于和太子杨勇竟争皇储的境地中去。甚至他还找张衡、段达等人商量过,欲主动找父皇杨坚,辞去这一官职。

    可是,身为他幕府中第一智囊的张衡却坚决不同意他这么做。

    张衡给出的理由是,杨广不仅在诸皇子中,即便同当朝数一数二的大将相比,近些年为朝廷立下的战功也毫不逊色,甚至无人可比,而随着杨坚年纪渐长,他确实需要一位皇子来代表他掌握天下兵权,这是最主要的一点。

    其次,太子杨勇犯的不同寻常过错,对他擅自扩充东宫六率的行为,杨坚表面上虽没有严厉查究,但经此一事,父子二人之间原有的相互信任的基础已不复存在。纵使杨广不接受太尉的册封,杨坚也决不会将兵权交到太子手中,多半会从杨俊、杨秀两兄弟中选择一位授予兵权,与其那样,还不如由杨广掌握兵权。

    第三,不能排除杨坚有意将杨广置于众矢之的,风口浪尖的位置,以试探他有无和太子争夺储位的野心。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应对方法便是顺势而为,只要杨广私心里没有当太子的心思,就决不至有任何危险的。

    尽管张衡言之凿凿地提出了三条听似在理的理由来反对他主动辞掌天下兵权,但杨广凭直觉,还是能感受到包括张衡、段达在内,自已幕府中的所有人都有强烈推自己上位,和太子争夺储君之位的愿望。这一点颇令他感到不安。

    他魂穿回开皇元年,附身于杨广身上时虽年仅十三岁,然而已预知了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接下来就是太子杨勇被废(尽管他不清楚杨勇被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当上太子,继而做了皇帝,再后来就隋朝灭亡在他的手里。

    倘若按照张衡等人的意愿行事,势必不可避免地沿着真实历史发展的轨迹一步步走下去,这对一个穿越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内心越是感到孤独之时,就越需要身边有一位自己对他(她)完全信赖的人可以一诉衷肠。

    杨广此时身不由已地开始怀念起了安若溪。要是安若溪还活着,她会要自己怎么做呢?会不会也依照派她潜伏至自已身边的宇文般若的设计,怂恿自己去和大哥争夺皇位呢?

    不,决不会。如果是这样,那么她就不会在临死前主动告知自己她是宇文般若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了。

    由安若溪,杨广又想到了素有神女之称的王妃萧厄:萧厄虽不如安若溪足智多谋,但从她赞同父皇仅用一纸诏书就使后梁归化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她心思清明,颇具大局观,也是一位极为难得的贤内助。不妨听听她的意见,尔后再决定自己如何行事吧。

    怀着这样的心思,杨广找到了萧厄,向她倾诉了自己心中的苦恼,并请萧厄替自己拿个主意,今后自己该何去何从。

    由于前两年宫中闹鬼,而萧厄素有神女之称,所以皇后一直未放她出宫回府去住。杨广统军伐陈成功还朝后,仍和萧厄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兰芷宫中。

    在兰芷宫的寝殿内,萧厄听罢夫君的讲述,只微笑着问了杨广一句话:“王爷有无和太子争夺皇储的心思呢?”

    “没有,决没有。”杨广当即摆手否认道。

    萧厄笑了:“那妾身怎么瞧着王爷像是心动了呢?倘若王爷心如止水,毫无当太子、做皇帝的心意,即便父皇命你参掌朝政,你也不会往这上头想的。妾身说得对不对?”

    “可是。。。。。。现如今的形势是:即便我没有这个心思,在别人眼中,我已成为了父皇选定的另一位太子人选,这是我无法向大哥和朝臣们辩解清楚的。而建平他们又不赞同我辞掌天下兵权,认为父皇不会因我辞掌天下兵权而将兵权交给大哥。你说我该怎么办?”杨广有些烦躁地向萧厄解说道。

    “父皇既册封你为太尉,将天下兵权交由你来执掌,必有他的道理。妾身也不赞同王爷辞掌天下兵权。”萧厄态度明确地答复杨广道,“王爷可还记得开皇五年间,高德上书一事发生时,父皇是如何应对的吗?”

    杨广心念一闪,忙问萧厄道:“王妃的意思,是要我出镇外藩?”

    “嗯,妾身记得年幼时寄养于伯父家中,曾听伯父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数十年前,梁朝因侯景之乱灭国后,伯父兄弟三人携萧氏宗族逃到了大江中游一带,利用向北朝称臣建立了后梁,当时西魏皇帝曾有意指定伯父出任后梁国王,伯父听到消息后即带着家人连夜逃到了乡下,并拒绝了西魏皇帝要他出任后梁宰相的要求。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时,我问过伯父,皇帝不肯做,为何连宰相也不愿做呢?伯父回答我:以我之身份,倘身在中枢,手握朝政大权,早晚必引起你父亲对我的猜疑,引至兄弟反睦,与其如此,倒不如远离朝堂这是非之地,做一介平民百姓得好。”萧厄没有正面答复杨广,而是娓娓道来,给他讲了一个萧氏家族的故事,尔后劝他道,“目下王爷面临的形势、所处的位置虽和伯父不尽相同,也不需要像伯父那样辞官不做,归隐山林,但须知,只有远离长安,远离朝政中枢,才能达成王爷心中所愿。除此之外,妾身也想不出有更好的办法了。”

    杨广将萧厄提及的四年前高德上书事发后父皇采取的应对之策,以及萧氏兄弟的故事反复在心里品味了一遍,觉得萧厄向他建议的远离中枢,以避嫌疑的办法确是一个好出路:既不违拗父皇的旨意,又能避免和大哥争夺储位。于是,便决定依萧厄所说行事,择机向杨坚提出出镇外藩的请求。


………………………………

第719章 陈叔宝肚子里的秘密

    一经决定出镇外藩以避嫌疑,接下来,杨广自感又面临着一道难题:要到何方出镇呢?

    如今西北有秦王杨俊镇守,河北有汉王杨谅镇守,西南益州有蜀王杨秀镇守,留给自己的就只有刚风平定的江南一地了。

    杨广虽对江南宜人的气候、秀丽的景色颇为心仪,但也自知,自己最不宜请求出镇的就是江左、江南一带了。那样的话,不仅大哥会怀疑自己,即连父皇也会疑心自已有借出镇江南之机,欲图割据的不轨动机。

    因此,尽管他已暗自决定采纳萧厄的建言,择机出镇外藩,可一时间还找不出一块可供他出镇的地界,只得暂在长安城中默默忍受着朝臣们对他的质疑。

    在伐陈还朝,居留于长安的这段日子里,杨广除了每天回晋王府(自他被封为太尉,晋王府实际上变成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处置各地报来的军务,朝夕到正阳宫向父皇母后请安问候,以及和妻儿团聚外,心头始终牵挂着一件事:焦二万里追凶,从地处辽东的高句丽一路追踪化名为高连升的“雁巢”大头领关自在南下,至今音讯皆无。

    因伐陈前,杨广和张衡都对心意师太向朝廷倒戈投诚,揭发出高连升即是关自在产生过怀疑,故而在建康见到被俘获的南陈后主陈叔宝以后,杨广不止一次地向他询问过关于“雁巢”和关自在的事,想从陈叔宝口中印证心意对关自在的告发是否属实。

    然而,每逢杨广向陈叔宝问起此事,陈叔宝不是三缄其口,就是顾左右而言它,搞得杨广大为光火,有两次险些当场和陈叔宝翻脸,斥责他不肯说出关自在的真实身份、姓名,乃是欲谋恢复南陈皇朝,并非诚意向隋朝称臣。

    陈叔宝吓得当场匍匐于地,汗如雨下,胆战心惊地向杨广辩称,自自己继位以来,就将执掌“雁巢”之事尽交给了皇弟陈叔坚,继而又交给了尚书令江总负责,已有八九年不曾过问“雁巢”中事了,加之在建康被俘之时脑子受了刺激,确实回想不起来杨广所问之事了。

    对陈叔宝的这一辩称,据事后杨广和张衡等人商议,认为有一半可能是真的,然而如果说陈叔宝连关自在是谁都想不起来的话,那自然是连三岁玩童都不相信的鬼话。

    为了让陈叔宝如实说出关自在的真实身份和姓名,杨广和张衡等人使出了各种办法,先后找来裴蕴等人和他对质,以证明关自在一直是由他亲自掌握并向其发号施令的,陈叔宝在裴蕴面前抵赖不过,才最终交待出关自在原是其父——南陈宣帝陈顼身边一位亲近的书童,真名叫青莲,但同时也辩说,早在三年前自己就和他失去了联络,至今不知他是死是活。

    杨广听他说得与心意先前告发的一致,又将自己所知的高连升三年来的行踪和陈叔宝所说相互比对、印证,认为陈叔宝所说大体属实,只是对他所说的关自在近三年来与他失去联系一事尚存有疑问。然而无论杨广就此事如何向陈叔宝查问原由,陈叔宝都坚持同一个说法,不由得不使杨广认为他所说是实,关自在自跟随自己到并州开设分号以后,就没和南陈再联络过。

    可是,联想到伐陈之前“雁巢”种种的活动迹象,又使得杨广心中产生了一个莫大的疑问:难道在关自在亲自参与并指挥下,“雁巢”北挑突厥、南连后梁、派人潜至长安宫中扮鬼闹事、张仲坚在信州行刺杨素,这些行动都是脱离了南陈朝廷掌握,他们自主决定实施的,这也太有违常理了吧。

    杨广心念一动,趁一次与陈叔宝闲话聊天时,突然向他问起了心意师太。

    “据小王所知,十几年前顾氏之女顾盼儿可是江左数一数二的美女,宣帝曾有意将她许配给长城公(陈叔宝降隋后的封号),但不知后来为何又将她送到了长安,嫁给了北周明帝了呢?”

    陈叔宝脸颊陡地一颤,随即赔笑答道:“我想王爷可能是搞错了吧。顾盼儿虽美,可论年岁大我足足有六七岁,先帝,不,先父又怎会将她许配给我呢?”

    杨广原是从裴蕴口中得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