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路隋行-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厥人属于游牧民族,习惯于营帐而居,因此,沙钵略可汗摄图继任突厥大可汗后,并没有把他的大可汗牙帐设在五原城内,而是设在了五原城以北约四十里处的都斤山下。

    处罗喉和雍虞闾叔侄相继带领着从五原城撤出的残兵败将退至都斤山下,两人都明白,他们已无路可退了。

    在突厥人的心目中,一向视大可汗牙帐为他们的圣地,甚至在寻常突厥百姓的心目当中,大可汗牙帐的地位还要高出帝都在华夏人心中的地位。因此,倘若大可汗牙帐一旦被杨爽率领的隋军攻下,纵使沙钵略不归罪于他俩,处罗喉和雍虞闾这一对叔侄自己也会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认为自己是丧家辱国的罪人。

    所以,尽管杨爽是乘胜追击,麾下所率军力又多于据守都斤山的突厥军队,却在都斤山下遭到了异常顽强的抵抗。

    隋军和突厥军队几经往复,甚至一度攻至了大可汗牙帐近前,但仍被雍虞闾率领着“狼牙五百骑”给打退了回来。

    第一天未能攻破突厥军队的防线,杨爽唯恐久攻都斤山不下,南面的白道州有变,于是第二天一早,便亲自披挂上阵,带领三千敢死军,手持盾牌、短刀,在弓弩手的掩护下冲着突厥阵中便杀了过去。

    大元帅亲自出马,冲杀在前,极大地提振了隋军将士的士气,他们呐喊着,冲锋着,顺利地冲破了突厥军队的头道防线,直接和雍虞闾率领的“狼牙五百骑”交上了手。

    杨爽年纪轻轻就被杨坚委以重任,独挡一面,除了他自幼经皇嫂独孤伽罗抚养长大,深受杨坚夫妇的信任有关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作战勇猛,且头脑灵活,曾率军屡立战功,是杨坚开创隋朝不可或缺的军中主要助手之一。

    今天杨爽也算是孤注一掷,豁出去了,与普通敢死军军士一样,手持盾牌、短刀,一个步下,一个马上,和突厥王子雍虞闾战在了一处。

    杨爽单论武力,虽较雍虞闾略逊一筹,却不像燕荣此前那样,与雍虞闾死拚硬碰,而是充分发挥他在步下,腾挪、跳跃灵活的优势和雍虞闾缠斗在了一处。与此同时,杨爽率领的三千敢死军对阵“狼牙五百骑”,则占尽了兵力上的优势,一个时辰未到,“狼牙五百骑”变做了“狼牙二百骑”了。

    在据守都斤山的突厥军队中,就数雍虞闾的这支亲兵卫队战斗力最强了,眼看着身边左右的“狼牙五百骑”被杨爽率领的三千敢死军杀得只剩下了二百骑,而他自己却仍无法摆脱杨爽的缠斗,雍虞闾挥棒自尽的心思都有了。

    就在胜负立见分晓,都斤山即将被隋军攻下的紧要关头,杨爽身后却突然传来了一阵鸣金收兵的锣声。

    杨爽身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自然懂得闻鼓必进,闻金必退的军中铁律,心中虽然气恼,但也不得不腾身跳出圈外,极不情愿地率领三千敢死军迅速撤退回了营。

    雍虞闾明明听到隋军阵营中响起了收兵的铜锣声,却慑于对方的气势,没敢下令追击,坐在马背上抬手擦了把汗,暗道侥幸。

    杨爽气吼吼地撤回至军营之中,劈面抓起一名中军都督,向他质问道:“因何鸣金收兵?”

    那名中军都督脸色煞白地指着身旁站着的一位前来报信的斥候,颤声答道:“杜总管派人来报说,他率领的人马在五原城南不到一百里处和突厥援军遭遇,现已初步探明,突厥援军人数应在十万已上。。。。。。”

    杨爽陡地一惊,抓着中军都督的手下意识地松开了,瞪着眼睛转向前来报信的斥候,催问道:“哪里来的这许多突厥军队?白道州可还在周摇手中?”

    “据杜总管猜测,白道州多半已失陷于突厥之手了。杜总管请大帅速速从都斤山撤军,与他所部人马会合一处,再做计较。”

    “真真气煞我也!”眼看着突厥最强的一道防线已被自己率敢死军攻破,都斤山今日一鼓作气就可拿下,没想到在这当口,自己麾下这名糊涂的中军都督竟因杜彦派了人来报信,而鸣金要自己收兵撤回了军营,杨爽听罢鸣金收兵的缘由,越想越气,陡地大喝一声,挥起一刀,将那名倒霉的中军都督砍翻在地。

    也正是如此阴差阳错地一后撤,错过了当日攻下都斤山的最佳良机,待到第三天,杜彦接连派了三路斥候来促请杨爽从都斤山撤军,杨爽望着前方依稀可见的突厥大可汗牙帐,长长地吁了口气,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全军撤离都斤山,迅速南下和杜彦所部会合了。

    当突厥第二可汗庵逻部族的三万铁骑突然出现在杜彦面前时,杜彦真正意识到了战场形势正朝着极为不利于已方的方向发展。他当即立断,一面派出斥候迅速赶往都斤山,向元帅杨爽报警,一面传命全军以千人为单位,结成若干方阵,稳步向五原城后撤。

    染干和庵逻部族的三万精锐铁骑会合一处,向杜彦率领的隋军发起了一通冲杀,然而在数十座相互呼应的隋军方阵面前,却讨不得一丁点便宜,反而被隋军方阵中时不时射出的一阵箭雨射杀了不少突厥骑军。此时,染干派往五原城打探消息的斥候向他回报:五原城已被隋军攻下,隋军主将杨爽正率军猛攻都斤山。

    染干因牵挂父亲的安危,一听此消息,立时便急了眼,欲亲率一支骑军,绕过前方的数十座边打边退的隋军方阵,驰援都斤山。

    可是,染干率领着上万人的一支骑军刚刚从突厥阵营中杀出,绕向隋军方阵的侧翼,隋军主将杜彦就立马猜到了染干的意图,派出十座隋军方阵挡住了染干所率骑军的去路,同时号令全军加快速度向五原城撤退。
………………………………

第373章 被困五原城

    战场形势的陡然变化,已迫使杜彦不得不放弃了驰援白道州的原定计划,而突厥阵营中突然杀出一支万余骑的骑军队伍绕向隋军方阵的侧翼,使得杜彦随即意识到:很可能对面的这支突厥军队已获知了杨爽正在率军猛攻都斤山的情况,这是要派出骑军驰援都斤山。

    鉴于白道州情势不明,而突厥援军又在源源不断地向五原城方向赶来,眼下之际,唯有将杨爽和自己率领的两路人马会合于一处,集中应敌,方有一线生机。

    思虑至此,杜彦果断地做出决断:全军不惜一切代价向五原城撤退,同时派人恳请杨爽率军放弃进攻都斤山,赶到五原城与自己所部人马会合。

    在数万突厥铁骑的步步紧逼下,杜彦指挥着四万步军,既要拦截染干所部绕过隋军方阵,驰援都斤山,又要时刻预防着来自正面突厥铁骑突然发起的奔袭、冲突,还需加快速度向五原城撤退,其难度可想而知。

    历经整整两天三夜,在付出了数千名隋军将士生命的代价后,杜彦不负杨爽所托,硬是在数万突厥铁骑的进逼下,将大部分隋军将士平安无恙地带回了五原城外。

    半天后,杨爽率领着进攻都斤山的两万隋军也撤回了五原城,两支隋军会合一处,总计约六万人马,分南北两面安下大营,开始了与南北两路突厥军队的艰难对峙。

    杨爽率军一撤回五原城,当即就接连派出多路斥候打探消息,并根据敌军南北两路兵力的多寡,将中军帅帐安扎在了五原城南门外,重点防备来自南路突厥援军对五原城发起的攻击。

    由于之前在攻取五原城一役中,五原城南门已被雍虞闾下令彻底烧毁,五原城南面已无险可据,杨爽便命军士昼夜不停地在他的大营前后挖出了两道深一丈、宽三丈的壕堑,以代替城墙,布下两道阻拦突厥军队进攻的屏障。而他为了提振、激励军中士气,自己亲自坐阵于两道壕堑之间的大营之中,以显示誓死坚守五原城的决心和信心。

    两路隋军在五原城会合,加紧布防的同时,第二可汗庵逻率领着其部族七万大军也赶到了五原城外。这样一来,除窟合真率领的攻占白道州的四万突厥主力以外,集结于五原城南面的突厥军力总数就达到了八万之众,加上北面处罗喉和雍虞闾麾下所剩一万多人马,突厥以九万人马,兵分南北两面,将杨爽所率的六万隋军便围困在了北距雁门关三百里之外的五原城。

    周摇侥幸在亲兵的护持下从隋军得而复失的白道州城中逃出,马不停蹄地奔回雁门关,报告了突厥主力回援,白道州失陷的消息。率军驻守雁门关的河北道行台兵部尚书李雄接报后立即加强了对关外突厥军队动向的警戒和防备,同时差人将周摇送回并州去见杨广。

    杨爽率军出关的这半个多月以来,杨广腿伤虽有所恢复,但离下床走动尚需一段时日,便将行台的大小政务暂时托付给张威、王韶两位行台仆射处置,自己则在安若溪的精心照料下专心养起伤来。

    周摇被李雄差人护送回并州,赶来行台衙署求见杨广时,杨广正在萧萧、瑟瑟两名侍女的服侍下,半躺在廊下眯缝着眼睛,观赏安若溪调教“黑将军”。

    听到关外有人带回紧急军报,杨广惊地立马从榻上挺直了身子,即命鲜于罗带周摇来见。

    周摇疲惫不堪地跟随鲜于罗走进杨广居住的小院,翻身扑倒在杨广脚下,声嘶力竭地向杨广禀报了白道州被突厥大军攻陷的前后经过,央求杨广即刻传令发兵,出关接应杨爽所部。

    杨广碍于周摇是杨爽麾下大将,不便对他过多地申斥,遂边命人将周摇带下好生安顿将息,边传请两位行台仆射并李彻来小院会商应对之策。

    安若溪站在杨广身后,静静地听罢周摇的禀报,趁张威、王韶、李彻等人未到之时,俯下身来,低声问杨广道:“王爷打算如何应对关外局势出现的变化呢?”

    “自然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兵关外,接应六叔平安撤回雁门关来喽。”杨广未假思索地答道。

    “倘若是突厥沙钵略主力大军回援,以并州现有的区区两万多兵马,王爷想过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