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路隋行-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氏门中家仆得到晋王恩赦、遣返,其余世家豪右得此音讯,俱都不再怀有疑虑,纷纷向李彻等人呈递上各自应征从军的家仆名册,一心等待查实验证后领人了。

    只是令杨广颇为不快的是,封隆之领回了三十九名从军家仆,犹坚持要杨广斩杀罗艺以偿其前罪。

    李彻见封隆之对罗艺怀有如此之大的仇恨,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猜料罗艺所杀之人必是封隆之极亲极近之人,便暗中传唤罗艺来向其审问实情。

    罗艺被李彻连哄带吓得一番严辞逼问,见再瞒不过,只得扑身跪倒在李彻面前,如实供出了详情:果如李彻所料,罗艺是因曾与封隆之的一位爱妾有了男女私情,为避祸才瞒着主人前来应征从的军,为急于逃出封府,罗艺竟一并将阻拦他的一位封氏家仆与痴心要跟随他一起从军的那位封隆之的爱妾杀了。

    李彻一经从罗艺口中讯问出了实情,当即命将罗艺暂押军中,一刻也没敢多耽搁,立马如实禀明了杨广。

    杨广听李彻禀罢罗艺杀人的实情,不由得顿生悔意:早知如此,自己不如就应封隆之所请,将罗艺在军中枭首示众也就罢了,何苦费尽心机地要为这么一个禽兽不如之人多做开脱呢?

    “王爷,罗艺这厮虽不肖,然毕竟如今已是骠骑营中军士,倘若将其罪状公诸于众,末将担心恐有损王爷的声誉呀。”李彻不无忧虑地提醒杨广道。

    “我欲借故将他差往定州公干,并暗命他就在定州出家为僧,待过得些时日,齐安公设法。。。。。。怎样?”杨广紧咬牙关,用手比划了一个刀砍的手势,授意李彻暗中派人到定州要了罗艺的性命,以出自己心中的这口窝囊气。

    李彻也恼罗艺心狠手辣,没有一丝犹豫,当即便领受了这项差使。

    在安若溪的建议下,杨广趁诸州府世家豪右齐聚并州之时,将他们传招于行台议事厅,当面向他们说明了自己欲传命在河北道治下十九座州府重修佛寺的想法,并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封隆之为首的诸世家豪右刚得到杨广答应遣返其各家从军家仆的恩惠,虽然明知重修佛寺,会导致先前被勒令还俗,寄身于其门下为奴的一应僧众重返寺庙,给他们带来不小的损失,但当着杨广的面儿却也说不出什么来,只违心地奉迎杨广,称其此举是上应天意、下合民心的大大善举,众世家豪右皆愿鼎力助成此事。

    杨广大喜,当即命安若溪带领骠骑营军士包饺子款待诸世家豪右的代表。封隆之等人受宠若惊之下,主动向杨广表示,一俟各自从军家仆得以遣返,随其回到所居州府,便立马帮助州府衙署,力劝各州府农户百姓恢复春耕、尽心农事,向朝廷多缴租赋,以报答晋王殿下的大恩。

    眼见着一场诸世家豪右会聚并州、蓄意生事的风波渐渐平息了下去,杨广欣喜之余,不禁深有感触道:自己身边有安若溪这位“女诸葛”相伴,执掌河北道十九座州府,上百万户移民百姓,庶几可以无忧矣。

    内部的一场因撂荒而起的纷争才得以初步平息,前不久刚率军从辽东营州回援并州的河北道行军元帅、卫王杨爽又因是否当出兵攻取突厥大可汗牙帐所在地――都斤山,再次和杨广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目下,距正月里杨广与突利可汗处罗喉立约:处罗喉以两月为限,力劝其兄沙钵略从西北撤军,已然过去了一月有余,可至今杨广尚未得到处罗喉关于劝沙钵略撤军一事的任何答复。

    在此情况下,率军回到并州,重掌河北道军权的卫王杨爽便向杨广提出,为逼使突厥主力从西北撤军,缓解长安、关中等地的军事压力,他欲亲统麾下十万大军,乘虚向都斤山发起进攻,请杨广坐镇并州,为其督运粮晌。

    杨广因与处罗喉约定的两月期限尚未届满,颇不愿六叔提前向突厥发起反攻,力劝杨爽于并州稍候几日,待两月期满后再率军北上不迟。

    “阿纵,我听说你初至并州不久,说曾和那处罗喉立下过一纸互不侵犯之和约,结果又如何?尔今你竟还如此执迷不悟,轻信处罗喉劝说沙钵略退兵的一派胡言,就不怕因此误了军机,受到皇兄的责罚吗?”因有过雍虞闾于大年夜率军强袭雁门关的教训,杨爽话说得可谓是振振有辞,连李彻等将领在旁听了,也暗自点头称是。

    “六叔,处罗喉与雍虞闾、宇文般若等人大有不同,我离京出镇前,父皇命我随长孙先生熟悉突厥语言、习俗及各部落详情,当时,长孙先生特地嘱咐过我,突利可汗处罗喉仁心宽厚,与其它四位突厥可汗大不相同,必要时可施离间计诱其内附我大隋朝廷,借以分化突厥诸部。当六叔率大军尚在辽东未返之时,突利可汗差人致书于我,主动提出要力劝其兄沙钵略从西北撤军,重启与我大隋的和谈,我观其所为,确乎发自诚心,并无虚言相欺之意。现今朝廷诏命未至,约定之期未满,六叔就急于发兵北上,攻取都斤山,殊为不妥也。”杨广十分恳切地劝阻杨爽道。

    两人正在争执不下之时,忽见有军士来报称:裴虔通将军陪同前来传达诏命的礼部会郎裴矩已到了行台衙署门外,等候王爷传见。
………………………………

第360章 我要成亲了!

    杨广听得自已太学的师父裴矩与前些时派回长安报捷的裴虔通已到了行台衙署门外,精神登时为之一振,忙命军士请他二人进议事厅来相见。

    杨爽听军士报称裴矩是传达朝廷诏命而来,不由得望了杨广一眼,将注意力转移至了厅口。

    过不多时,果然见裴矩满面春风地在前,裴虔通紧随其后,二人相跟着走进议事厅来。

    “裴师傅为传达父皇诏命,不远千里而来,一路之上多有辛劳,请坐,看茶。”杨广虽是晚辈,论职份高于杨爽,因此首先开口说道。

    “下官见过晋王、卫王。”裴矩躬身向两位亲王施过一礼,却不急于落座喝茶,而是单向杨广说道,“下官恭喜王爷,贺喜王爷了。”

    “哦?不知小王喜从何来呀?”

    裴矩闪了杨爽一眼,微笑着说道:“卫王今日也在此,下官欲先传达诏命,再向两位王爷禀明详情,不知可否?”

    杨广和杨爽对视一眼,叔侄两人俱从座中站起,北面而立,将裴矩迎向上首站定,恭听诏命。

    裴矩面南而立,展开携来的诏书,抑扬顿挫地宣起诏来。

    什么?我要成亲了!

    杨广听裴矩宣完诏书,不由得愣在了当地,全然忘记了从裴矩手中接过诏书。

    “晋王殿下,请接诏。”裴矩见此情形,忙压低声音提醒杨广道。

    杨广恍然惊觉,伸双手从裴矩手中接过诏书,随口向他问道:“如今西北战事如何?突厥已经撤军了吗?”

    他只道是西北危局已然缓解,突厥主力已自关中撤军,父皇母后才会想起替他定下这门亲事,差裴矩前来传招他回长安成亲,故有此问。

    “阿纵莫急,还是先请裴侍郎坐下说话吧。”杨爽陪在杨广身边听罢裴矩宣诏,原本紧绷着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开口提醒杨广道。

    裴矩于下首坐下后,方从容回答杨广道:“只因南陈国中发生变故,圣上已调江淮大军北上,加之太子殿下已率军离京,亲自坐镇咸阳备胡,目下突厥大军被挡在渭河北岸,无法渡河,长安形势确有所缓解。圣上和娘娘听闻王爷率军出关,收复白道州的捷报,俱都欢喜非常,前些时指派下官为使臣,向后梁国主提亲,已为殿下择定了一位命相相合的后梁公主。娘娘牵挂殿下稚龄就藩,此次差下官前来传诏殿下回京成亲,也为与殿下母子相见,以解相思之情,还望殿下体察。”

    杨广哪儿会想到,自己仅仅不满十四岁的年纪,父皇母后就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还特地派裴矩前来并州传诏自己回京与后梁公主成婚。之前他虽已和安若溪有了男女间的私情,却压根也没想到年纪尚如此小,便要和什么后梁公主成亲,正式成为一位有家室的王爷。

    他听裴矩向他解释罢这桩婚事的由来,脑子里仍觉乱哄哄的,理不出个头绪来。

    要是我现在就成了亲,若溪又该怎么办?杨广于男女情爱方面心思单纯,自然头一个就想到了这一世的初恋对象:安若溪。

    不,我决不能做出对不起若溪的事来。杨广于心中警醒着自己道。

    “虞孝仁为何没同你们一道返回并州?”心中打着逃婚的念头,杨广转向陪侍在旁的裴虔通问道。

    “回禀王爷,虞将军身染重病,一时无法返回并州向王爷复命,末将随同裴侍郎离京之前,他专一托末将回来转告王爷,只待他病情有所好转,即从速返回并州。”裴虔通低着头,语意含糊地向杨广回禀道。

    “孝仁得了什么病,病情竟沉重到如此地步?”杨广关切地问道。

    “这。。。。。。末将也不很清楚。只是在长安虞府见到虞将军时,他尚难以下地走动,听说是一个多月前在长乐驿中突然发病,以致如此。”

    “长乐驿中突然发病?”杨广心怀疑虑地盯着裴虔通,自言自语地问道。

    “阿纵,人吃五谷杂粮,哪能没个大病小灾的。既然皇上、娘娘传诏你回京成亲,我看,你还是抓紧召回两位行台仆射,尽快与裴侍郎一道返回长安去吧。”杨爽见杨广颇有冷淡裴矩之意,忍不住开口劝他道。

    “此事倒不必过于着急。”裴矩此时也察觉出杨广神情有异,遂冲杨爽拱手说道,“晋王殿下的吉日定于五月初六,尚有一段时间。下官临来前,娘娘有话交待下,请王爷务必安排好行台政务,再返京成亲。”

    送裴矩前往城中馆驿安歇之后,杨广再无心与杨爽争执该不该出兵进攻都斤山一事,推说身体不适,辞别了杨爽,从议事厅返回了自己居住的小院,一门心思地盘算起如何设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