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路隋行-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然,张威话音未落,张衡就面向厅内众人,抬高了声调说道:“晋王受当今天子册封,代天巡狩,出镇北境,执掌河北道治下十九座州府,与留守白道州之突利可汗同为一国藩王。那么请问诸位,两国领地相接之藩王签订之和约,算不算得两国朝廷正式签订的契约、文书?”

    杨广穿越前仅是一名小六学生,穿越后无论是随朝听政,还是跟随裴矩,长孙晟习学经文、民俗、骑射,却从未接触过法学,然而今日在场众台僚中就有不少位精通律法之士,立马就从张衡这番话中找到了漏洞:张衡其实是有意在混淆两国邦交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有经两国中央政府正式认可之契约、文书才能被称为两国间的和约,然而杨广和处罗喉同为两国正式册任的藩王,他们之间签订的任何契约、文书从广义上而言,自应也算做两国邦交的范畴,但与两国中央政府间签订之和约有所不同的是,藩王之间签订的任何契约原则应只在其领地范围内产生实际效力,至于其效力能否拓展至两国全境,还要视两国中央政府是否认可而区别对待。

    尽管在场很多人都看穿了张衡是在用诡辩之术唬弄一向胆小怕事的张威,可他们同时也十分清楚,倘若此时自己挺身而出,帮张威同张衡争辩下去,虽然不难指摘出他话语中的明显漏洞,但也在所难免要连带着大大贬低杨广的身份、地位,在此时此景下,这么做无异于自寻死路。

    偏偏张衡也十分乖巧,未等张威品过味儿来,就主动将话题转移到了别处,直视着张威继续说道:“张仆射,下官以为,就我大隋和突厥目下面临的情势而言,实无必要坐而论道,对已发生的事指手划脚,品头论足,而应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正确判断出突厥人此举背后隐藏着的真正用意,以及如何应对上面,张仆射以为然否?”

    张威虽老于世故,毕竟上了些年纪,头脑远不及张衡反应得快,倏忽间被张衡有意引导着原地转了一大圈,又重新回到了杨广最初的问题上面,兀自没有察觉,居然点头附和道:“建平之言也不为无理,可是。。。。。。”

    张衡却根本不给他醒悟过来的机会,打断张威的话,转身正色冲杨广拱手说道:“下官职掌刑曹,窃以为二人相交,无信不立,何况两国乎?王爷既已与突利可汗签订下和约,自应遵循和约行事,纵然明知突厥对我大隋心怀叵测,这条水渠还是应当修的。”

    “然而,张尚书,你就不担心突厥人得到了接济,仍会漠视和约,兴兵来犯吗?”杨广听了半天,也没能听明白张衡究竟持何见解,遂并不忙于说出他欲行离间,才与处罗喉签下一纸和约的真正原因,望了立于一旁的李彻一眼,向张衡问道。

    “王爷,下官话还未说完。修水渠以彰显信义,但同时也需做两手准备方为万全之策。”

    李彻忍不住插言问道:“但不知你所说的两手准备具体是何所指?”

    “王爷,突厥人以抢掠为生多年以来已渐成其秉性。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在外筹措粮晌之时,多听民间传言,突厥五可汗都斤山会盟,甚至将攻灭我大隋之后各可汗的势力归属都已划分停当,在此形势下,又怎能寄希望于一纸和约,疏于突厥的防备呢?”

    “你的意思是说,咱们一手修建水渠,接济突厥百姓,以向世人彰显信义,一手加紧募兵征粮,随时准备与突厥开战?”李彻有意试探张衡道。

    “齐安公所说,实则为一手,而非两手也。”张衡不以为然地答道,“河北道虽然面对的是突厥大可汗摄图之领地,但突厥称霸于漠北,已非三五年之事,突厥汗国疆域东西绵延数千里,尔今摄图率部族主力西去,动向未明,依下官之见,王爷应一手保持与留守白道州突厥一部的联系,借以随时了解其国内最新的动向,一手差人及时将讯息上报朝廷,提醒圣上预防突厥从关陇一带大举来犯,这才是两手准备。”
………………………………

第321章 方阵显威

    开皇元年腊月初八,一大早,弘化城的上空就洋洋洒洒飘起了雪花。

    虞孝仁陪着父亲虞庆则登上弘化城的北门,手抚垛墙,目送着一支两千人的隋军队伍出城北上,向父亲问道:“昨日的传言会不会有误?这冰天雪地的,突厥人会在此时兴兵南下吗?”

    虞庆则四十初头的年纪,生得豹头环眼,乍一看去,仿佛三国时的猛张飞再生。他本是大隋朝数一数二的一员猛将,更因佐助杨坚受禅代周有功,被册任为尚书右仆射,原是地位仅次于左仆射高颖的朝中第二号权臣,但因在率兵驻守并州时泄露了军机,不久前被削去了右仆射的职位,改任右武候大将军,移驻长安西北的弘化城,防备突厥入侵。

    听到儿子的询问,虞庆则将目光从出城北上的那支小股部队身上移至身旁站着的虞孝仁身上,微蹙双眉,答道:“你从长安带来的那份太子信札中也提及,突厥沙钵略可汗已亲率部族主力西进,估算时日,倘若昨日斥候回报确切的话,那么近些天出现在弘化城附近的突厥铁骑就很可能是沙钵略所部突厥主力,我又怎能不小心防备呢?孝仁,太子虽然体恤咱们父子,命你来弘化传信,借此机会使得咱们父子能够团聚,但切不可忘记,你如今已是晋王近卫骠骑营的统军将佐,依我说,你今日不如就动身启程,及早赶回并州,向晋王复命去吧。”

    虞孝仁自从在东都城外的孟津渡口和杨广一行分了手,单人独骑赶回长安向太子杨勇报告“十八罗汉联寨杀胡”和腊月初八长安佛祖贺道会的讯息,待得与杨勇见了面,呈上杨广的亲笔书信之后,却被杨勇以他父子已有数月未见的缘由,派来弘化与父亲虞庆则相见。

    虞孝仁当时虽感念太子对他父子体恤有加,但也隐隐觉得此举有些不妥,曾小心翼翼地提醒杨勇:“晋王殿下还在急等着太子的答复,您看?”

    “阿纵身边有李彻、段达等人护持,还少了你一个?”杨勇不以为然地摆手打断了虞孝仁,温言安抚他道,“再者,本宫有心要你留在长安,待腊月初八佛祖成道日之后再行返回并州,你与其在长安无事闲住,倒不如趁此机会顺便去弘化城去探望探望父亲,以全孝义。”

    虞孝仁因知杨广亲笔书信的内容,低头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太子是欲要自己在长安呆到腊月初八,待佛祖贺道会有了结果之后再返回并州向杨广复命,遂没再坚持立马赶回并州向杨广复命,而是带了杨勇写给父亲虞庆则的亲笔书信,打道弘化来见父亲了。

    虞庆则号称当世猛将,却久在中枢,颇知朝中人情世故之险恶,加之不久前自己才因误泄军机被罢了相,因此为人处事变得格外小心,待与虞孝仁父子相见,问明虞孝仁来弘化传信的来龙去脉,便紧催着儿子动身北上,立即赶回并州去向杨广复命。

    虞孝仁因太子有话在先,要他于腊月初八长安城中佛祖贺道会一事有了分晓之后再行北上返回并州,执意要弘化陪父亲多住上一晚再走。

    虞庆则无奈,只得与儿子约定,仅在弘化城中留宿一晚,次日便须动身。

    不承想,虞孝仁抵达弘化城的当日,就有军中斥候来向虞庆则禀报:在弘化城以北百里范围内发现有多股突厥铁骑游弋。弘化城距帝都长安不过三四百里的距离,手中尚握着太子杨勇亲笔书信的虞庆则自是不敢怠慢,于今天一早,就指派麾下的行军总管、蕲春郡公达奚长儒亲率两千步军出城北上,侦伺突厥动向。临行前,虞庆则向达奚长儒交待得明白:倘遇小股突厥铁骑,务需击溃之,并设法掌握其部族归属,如果一旦与大批突厥主力遭遇,则不需恋战,迅速撤回弘化城。

    由于达奚长儒率领两千步军从弘化城一早出发,就遇到了天降瑞雪,兼之虞庆则有令在先,因此,达奚长儒将命跟随自己多年的家将达奚顺率领一支三百人组成的队伍充当先锋,于自己所带大队人马前后保持十里的距离,稳步向北推进。

    这场入冬以来的头场降雪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越下越大,达奚顺带领着三百人组成的先头部队于巳时抵达弘化城以北五十里开外的周盘时,雪就已经完全停了。

    恰在这时,达奚顺得到禀报:周盘附近发现有突厥铁骑。

    达奚顺多年跟随达奚长儒沙场厮杀,也算得一位久经沙场的宿将,听了斥候的禀报,随即问道:“可曾查清,突厥有多少人马?”

    “禀都督,约在五十骑上下,这股突厥骑军正朝周盘行进,距我军所在位置不到二十里。”

    “在这股突厥骑军身后,可发现跟有其它突厥军队?”

    “未曾发现。”

    达奚顺心中估摸了一下敌我双方的军力对比,迅速做出了决定:即行歼灭这一股迎面而来的突厥骑军。

    “全队听我号令。”主意一定,达奚顺不再犹豫,朗声下达了军令,“全军迅速赶到周盘,结成方阵,围歼突厥骑军。”

    这场小规模的战斗起初进展得异常顺利。达奚顺带领着三百步军,没费多大周折就在周盘将四五十骑突厥骑军围在了方阵之中,交替以箭弩和长矛向对方发起攻击,只用了不到半个时辰的光景就已将困于方阵之中的突厥骑军歼灭大半,甚至还活捉了两名落马的突厥军士。

    达奚顺命人将俘获的两名突厥军士带至近前,吩咐随队通译向他们审问其部族归属。

    “都督,他二人说,说。。。。。。”随队通译听了两名被俘突厥军士一通叽里咕噜的话后,不知因为什么,说起话来突然变得结结巴巴起来。

    达奚顺极不耐烦地向通译问道:“快说,他们说了些什么?”

    通译瞪大了眼睛,伸手指向达奚顺身后,语带惊恐地答道:“都督,突厥大可汗亲率十几万铁骑杀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