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做塞王-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楧安慰道:“母亲,你别太难过了,孩儿还会回南京来看你和父皇的。”

    郜氏的眼泪早已噗噗地流下来,哭泣道:“等你下次回来不一定到什么时候了。为娘从今以后再也不能天天看到你了。”

    朱楧也被郜氏的这种母爱感动了,哭道:“母亲。我走之后,你一定要多保重身体啊。”

    郜氏道:“你不用担心我了。我在这高墙深宫之内,风吹不着,雨晒不着,不愁吃,不愁穿,我能有什么事?倒是你,孩子,到了那种地方可千万小心。你是王爷,万一要是打起仗来也不用冲到最前面,千万不可逞匹夫之勇。冲动的时候,要想想娘亲还在家里等着你。”

    “放心吧,母亲。孩儿已经长大了,会照顾自己的。”朱楧也早已经泣不成声。

    郜氏道:“对了。黛奴这孩子跟了我多年,心地善良,细心周到,又了解你的习性,你走的时候把她带上吧,有她在你身边,为娘也放心。”

    朱楧虽然很喜欢黛奴这个小丫头,但实在是不忍心夺母亲所爱,道:“黛奴是你的贴身宫女,她要是走了,谁来服侍你?”

    郜氏道:“放心吧,我还有月红。你身边没个知冷知热的人为娘真的不放心。”

    朱楧道:“那就多谢母亲了。”

    第二天该上路了,依照规矩,朱楧要去皇宫向朱元璋辞行。谨身殿上,穿戴整齐的朱楧向朱元璋行完叩拜大礼。

    朱元璋道:“我儿已经长大了,儿子长大了就要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岂能老憋在家里?去了要给我好好干,不能给咱老朱家丢人!”

    朱楧扣头,道:“请父皇放心。儿臣一定会守好边疆,尊王攘夷。”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嗯,我儿志气可嘉!朕现在命你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现在陕西各卫兵力未集,你先驻扎在平凉(今甘肃平凉,在兰州东南部),待各卫兵马聚集你再就藩甘州(张掖)。”

    朱楧道:“儿臣领旨。”
………………………………

第九章 开镇河西

    朱元璋看着这个一脸稚嫩的儿子,道:“你初次领兵,肯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不过你放心,朕已经安排了曹国公辅助你。”

    朱楧一脸轻松,道:“有大表哥辅助我那就没什么问题了。”李文忠的名头他还是听过的,明初的大将中,除了徐达和常遇春就属这位了。

    没想到朱元璋登时一脸惊讶,然后像看傻逼一样看着朱楧道:“你糊涂了吗?你大表哥早就死了,现在的曹国公是他的儿子——李景隆。”

    纳尼!大明战神李景隆?朱楧差点一口血吐在地上,历史上李景隆辅助过朱楧吗?这种细节他实在是想不起来。不过历史上的李景隆好像没在西北打过仗,他所有的辉煌战绩都是在靖难之役中取得的,希望历史在这一点上还保持原汁原味。

    朱楧猛地一拍自己的脑袋,道:“哦,儿臣一时激动,记错了。有曹国公在再加上父皇的天威,儿臣一定不辱使命。”

    朱元璋十分欣慰地笑了笑,道:“走吧。望你能在边疆建功立业!”

    朱楧道:“儿臣领旨。”说完又向朱元璋行了三跪九叩大礼,然后转身出殿。再与已经泣不成声的母亲告别后,朱楧带着黛奴怀恩等一干宫女太监,以及隶属于自己的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两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共一万余人,浩浩荡荡地上路了。老朱说话算话,给朱楧抽掉了四五千名犯官的家属和奴隶,并下旨附近的几个省份都把本地辖境内的囚犯集中到平凉归他使用。

    同时,老朱还承诺,以后有了囚犯一定优先考虑河西地区。对此父子二人都心照不宣。

    前方就是自己的封地——河西五郡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虽然现在还很残破,但朱楧心中已经有了建设的蓝图,相信凭着自己后世的知识,一定可以将其建设成大明第一富庶强盛的地方。

    朱楧带着随从从南京城出来,他选择的路线是沿着长江溯江而上,在重庆转入嘉陵江,一直航行到陇南的徽县,然后再上路,直奔平凉。

    在古代大队人马的运输如果能走水路就不要走陆路,走水路既省时又省力还省粮食。

    船队顺顺利利的开到了鄱阳湖,这是当年老朱奠定基业的战场。朱楧不自觉地驻足凭吊。当年惊天动地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仗着船坚,朱元璋仗着炮利,二人打了个难分难解。

    不过最后还是老朱技高一筹,他先派人截断了陈友谅的粮道,又放火烧了对方一把。陈友谅最后因为缺粮不得不退兵。按理说,退兵你就老老实实地退吧,反正你的船大,老朱的船也挡不住你,但是老陈偏偏不甘寂寞,非要探出头来观察一下战场的局势,结果被一支飞箭结束了性命。

    朱楧在鄱阳湖徘徊了一阵,便继续启程。到了湖北重镇武昌的时候,朱楧下令休息,武昌是一座闻名已久的文化名城,不说明朝之前就十分显赫,明朝之后更是爆发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不过朱楧并没有让人们下船,船上还押着几千名囚犯呢,要是跑了算谁的?在武昌驻足片刻,并吃了黛奴弄得一条武昌鱼后,朱楧再次起航。这次众人没有再停留,一口气杀到了平凉。

    平凉城外,李景隆早已经带人恭候。李景隆为人举止雍容,喜读兵书,深得老朱的器重,这或许是老朱这辈子唯一看走眼的一次。

    李景隆见朱楧等人前来,忙伏地而跪道:“臣李景隆拜见肃王殿下。”

    朱楧细细地打量了一下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果然是气宇轩昂,长得很有迷惑性,若不是自己从后世穿越过来,说不定也一时心血来潮对他委以重任了。

    朱元璋规定藩王的级别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见到藩王必须磕头,否则就会被老朱请去喝茶。再加上李景隆虽然年纪比朱楧大,但他的老子是朱元璋的外甥,跟朱楧是平辈,朱楧算起来是李景隆的长辈,所以受他一拜十分坦然。

    但样子还是要做一下的,朱楧连忙扶起李景隆道:“曹国公不必多礼。曹国公替本王经营西北,实在是辛苦了。”

    李景隆趁势站起来,道:“能为皇上和王爷分忧是臣的福分。请王爷入城说话。”说罢,用手一指,平凉的文武官员都自觉闪开了一条道路,弓着身子请朱楧入城。这感觉真是好。男人,一定要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土地。

    朱楧暂时住在平凉的衙门里。在接风宴上,朱楧问李景隆道:“敢问曹国公,我们肃藩有多少兵力?”

    李景隆赶忙起身答道:“回殿下,陛下命殿下署理的甘州五卫一共有两万八千兵士,但是目前只建成了甘州左卫,只有五千六百兵士,今年计划建成甘州右卫与甘州中卫。此外,按照陛下的旨意,如果有战事,殿下可以节制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的所有兵力,包括现在已经建成的山丹、永昌、凉州、庄浪和西宁卫。”

    朱楧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已经不少了。本王决定不等了,择日就藩甘州,经营河西。”

    包括李景隆在内的所有文武官员大吃一惊,道:“殿下不可啊,如今各卫兵力未集,冒然前往甘州实在是太危险了。陛下有旨意,让你等到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的兵力集结完毕后再去就藩。”

    朱楧知道历史上他就藩的时间是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三年后,三年的大好时光能干太多的事情了,他可不想干耗在这平凉城,更何况帖木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过来,所以现在对他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朱楧道:“众位的好意本王心领了,没错,甘州是危险,可是已经驻守在那里的甘州左卫就不危险吗?他们既然是本王的将士,那本王就不会把他们仍在兵凶战危之地而自己在后方享福。”

    李景隆还是不放心,道:“殿下,此事是不是应该请示一下皇上?”

    朱楧道:“我陛辞的时候父皇已经明说了,儿子长大了就要去外面闯一闯,如果我无论何事都请示他老人家,那我何时才能让他放心让我独当一面呢?更何况平凉距离京城有万里之遥,动不动就请示实在是劳民伤财。”朱楧说着说着猛然站起来,道:“我相信,他会支持我的决定,毕竟我是洪武皇帝的儿子,这点胆色还是应该有的。”

    PS:感谢请眼熟我,书狃,笑傲杨过不回头,张青杨等几位大大的推荐票,感谢!
………………………………

第十章 张国臂掖

    李景隆一时语塞,随后欲言又止。朱楧看出了他的心思,道:“曹国公身负重任,要留在平凉调集兵马,筹集粮草,这次就不要跟着去了。”

    李景隆脸色一轻,如释重负般的出了一口气,但姿态还是要表一下的,道:“这怎么可以?我怎么能让殿下你一个人去那么危险的地方?”

    朱楧嘴角微微一扬,心道:带着你这么个大坑货我实在是不放心,笑道:“曹国公不必客气,革命,哦,不,朝廷的工作总是要有分工的嘛,你要是也去了,谁留在这里为本王筹集粮草,收集大军啊?”

    李景隆见朱楧都这么说了,赶紧就坡下驴,道:“那好吧,如果王爷遇到了危险,一定速速遣使报臣,臣一定全力支援王爷。”

    朱楧笑道:“好说,好说。”

    宴会结束后,朱楧斜靠在罗汉床(明朝的沙发)上看书。黛奴则跪在一旁给他洗脚,问道:“王爷,你真的打算后天就去张掖(甘州)?”

    朱楧移开书,盯着她笑道:“怎么?你怕了?”

    黛奴被他盯得脸颊发红,道:“奴怎么会怕?有王爷在奴什么都不怕。”

    朱楧用书挑了挑她标致的脸庞,道:“我还说你要是害怕我就把你送给曹国公,让你在后方享福呢。”

    没想到黛奴一听这话就急了,跪在地上指天发誓道:“王爷莫非是嫌奴不忠么?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