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在总结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

2.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经过了一个从孕育、形成、发展到最终放弃的过程。在五四时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的李大钊等人,就已初步注意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尽量应用于环绕着它的实境〃的问题。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区分开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开端,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打下了思想认识基础。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了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给予工商资本家应有的政治权利等积极做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最终诞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验。而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的最终形成,则以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论著为代表。
《论新阶段》是毛泽东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其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随之达成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已开始一年多。与这一情形相适应,毛泽东对新生的政权进行了一些设计,虽然当时还未使用〃新民主主义〃这个词,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和内涵已经形成。
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但该文当时尚未公开。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命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新的共和国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在政治方面,〃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 ,因此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其次,在经济方面,毛泽东提出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国家所有;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政策,同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进一步发挥了其新民主主义思想,他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在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首先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才使它发展到第二阶段,从而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这种〃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
在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问题上,中共中央作出过明确界定,认为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这一论述表明,具有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因此,主张〃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是不切实际的和不妥当的。关于毛泽东对〃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批评,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中曾作过论述,认为〃毛主席的批评,着眼点是在'确立'二字上,并未否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法〃。薄一波认为:〃毛主席是对的。因为我国革命胜利以后,虽然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时期,是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要加以〃确立〃、〃巩固〃的确很难。〃所以,当毛主席适时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批评'确立'的观点之后,党内高层领导同志,包括少奇同志,大家都是心悦诚服接受的。全党很快统一到毛主席的正确思想上来。〃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理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大众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宣告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从此,中国便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但面对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光辉一页。

1。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过渡时期是个历史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经历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但他们却对这个转变过程提出过科学的预言并对过渡时期的具体政策作了专门论述。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同时指出,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各国共产主义者必须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取决于夺取政权时的情况,取决于这件事发生的时机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方式。马克思设想通过合作制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设想用和平赎买的方法达到把资本家的财产完全收归国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根据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作出的一般结论,这些思想,对于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怎样走向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第一,〃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只要这个时代没有结束,剥削者就必然存在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尝试〃 。我们的任务是要战胜资本家的一切反抗,包括军事上的反抗,政治上的反抗,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因此,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二,过渡时期在经济上是既有资本主义的也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和因素。第三,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现象的基础。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列宁认为像俄国这样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是发展生产力,建立作为社会主义唯一基础的大工业;使小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准备时期。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过渡时期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上述思想,毛泽东在继承的同时,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毛泽东和以他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和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科学理论,并借鉴了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后,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总结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和形成的。它的提出,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顺利过渡的历史必然,更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的重大理论贡献。

2。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过渡时期,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不仅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设计了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而且成功地领导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

第一,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我国在借鉴列宁的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同时,走了一条同苏联不同的道路。苏联从一开始就采取集体农庄的形式,推行大型农业机械,实行整个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而我国一方面〃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刚刚获得了土地的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同时根据经济落后、特别是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通过互助合作,形成新的生产力,以弥补生产工具、特别是机械化设备不足的缺憾,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适应工业化的迫切要求;然后再通过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逐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具体来说,对农业的改造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10月到1953年底,主要是积极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同时也试办初级社。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所发挥出来的生产积极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