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价值观-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型城市,还是以中小型城镇发展为主,这是两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都有它们的道理。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化是大规模发展特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发展要比中小型城市快得多,这些特大型城市的房价也贵得多。房地产成为中国城市化走势的风向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还是聚合产生效益,也许下一步将会走向分散产生效益的阶段。这个阶段什么时间到来,不是通过书本上或数学模型上的推导,而是依靠市场,市场会给我们传递准确的信号。

  目前,房地产行业的纠纷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房地产商逾越法律框架的土地储备和小产权房。房地产商囤积土地,是根据目前土地政策预测未来,把宝押在土地供应不足、奇货可居的假设上;“小产权房”是不合法地取得土地,冒法律风险,在农村的集体土地上建房子、销售房子。十几年来,小产权房越禁越多。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我认为今天我们遇到的所有房价问题的根源在土地,房价只是土地出现问题的表现形式。

  地产业之癌

  2010年,我在《凤凰周刊》创办10周年论坛上的发言中提到,房地产行业经过了甚嚣尘上、泥沙俱下的高速发展的年代,现在已经到了沉淀的年代,即回到房地产的本质:为社会和人们提供好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产品,并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余的利润、税金、股价等都是为社会提供产品之后的衍生产品,是给人们提供的一种对企业的评价方式,社会对好产品的回报而已。可惜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并没有沉淀下来。中国的城市建设用二十年时间走过了许多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发展的速度太快,冲得太猛,惯性太大,刹不住车。一时间,大量企业和行业的资金涌向房地产行业,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人得癌症是因为细胞失去记忆和约束,疯狂生长为癌细胞,并转移,最终导致生命枯竭,直至死亡。一个行业大量集中全社会的资金,就如同人得了癌症。1999年我去美国时,全社会的钱都在往互联网行业集中,很快互联网泡沫就爆了。现在的情景有些相似,人们对房地产的关注度,对房价讨论的强音压过了一切长远、理性的发展。

  我从来都不愿意只谈房价,因为房价是果,不是因,只谈结果不去分析原因是没有意义的,只会令问题越辩越混乱。影响房价的原因有两条:一是供应,二是需求。

  第一,房子的供应主要取决于土地的供应,多年来土地供应一直受到限制,许多城市每年的土地供应计划都不能完成任务,造成了今天一些城市房子供不应求的现象。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用于城市建设,这条法律把中国土地一分为二。在城市化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将中国的土地合二为一,实现国家土地在法律上的统一,结束因为各种历史的因由造成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区别、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的区别,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同时,拆迁的困难影响了现有存量土地的供应,拆迁中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解决的办法是要尽快出台拆迁方面的法律,让所有人的行为有法可依,没有别的出路。

  第二,需求大。房子需求大,有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市场上钱多,四万亿救市资金,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促进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居民手中还有几十万亿存款。如果住房的首付从两成提高到三成,相当于5倍撬动需求的杠杆变成了3倍;如果大跌行情的股票收市后,出台首付提高到五成的政策,则相当于杠杆倍数从3倍降到了2倍,房价马上就会立竿见影地降下来。当然提高0。25%的存贷款利率,也会见到一点成效。

  其余的办法,如限制一个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住房,都是临时性的补救措施,不仅不治本,还有不少的副作用。

  扬汤止沸的调控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地预计今年或者这个月的价格,甚至明天的价格都不能确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随着限价、限购的出现,出现了一个与市场供求没有关系的房价调控目标。我曾预计,各地的调控目标不会超过前一年房价的涨幅,但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公布的调控目标,许多都没有直接说出具体的百分比,而是用一些很复杂的表达方式。例如,与当地GDP的增长挂钩,与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等等。比如上海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表述比较复杂,与GDP的增长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挂钩。我想许多城市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也是慎之又慎,都想尽量给市场、公众和上级领导一个圆满的交代。

  撇开这些文字游戏不谈,其实控制房价如果回到市场上,最重要的还是两条,一是增加土地的供应,二是减少货币的供应,进而减少需求。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实质是过去几年房价的确上涨过快,而房价上涨过快是由于土地供应量少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治理房价最根本的问题还应该从这两条着手。房价只是一个表象,问题的实质是土地的供应、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贫富的悬殊。就房价控制房价只是扬汤止沸,达不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各个城市对今年房价调控的目标不清晰,有意地要把这个调控的目标做得大一点的根本原因,我想还是土地财政。如果房价涨幅小,甚至确定了房价下跌的目标,这个城市的土地就会没有开发商购买,就会影响当地的土地财政。不彻底改变土地财政,这种怪圈还会一直循环下去。例如,京15条出台后北京住宅价量齐跌,几乎到了住宅价格下跌的临界点了。

  再来看“限购令”。“限购令”挤出了相当规模的投资性资金,这些资金的流向有这样几种可能:第一,流向限购的35个城市之外的城市;第二,购买其他可以投资的产品,比如股票;第三,投入到没有限购的房地产品种中去;第四,就是流向境外。从目前市场的情况来看,除了股市低迷,基本可以排除外,其他几个方向都有可能。这其中,中国的资金外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

  “限购令”出来后,有一次我们在英国伦敦考察,当地的一家大开发商说有一个小项目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看了项目,了解了情况,正等待他们给我们提供进一步资料,结果他们说,房子还未盖,已经全部销售结束了,100%的客户都是来自于亚洲。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不少中国的资金。现在发达国家经济低迷,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经济发展速度快,通胀的压力大,有许多人将眼光转向欧美,而欧美也欢迎这些资金的到来。

  与此同时,限购令可能会滋生出办理相关业务的公司,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就可出具证明。这点最早是香港的一些基金经理和媒体记者跟我说起的,他们说从内地的网上了解到,随着内地限购令的出现,出现了一些专门提供税收证明和社保证明的业务——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最大的悲哀,不仅限购令形同虚设,没有起作用,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培养的是欺骗,失去的是诚信,将使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远离诚信。

  房价的逻辑

  过去的几年时间,在招(招标)拍(拍卖)挂(挂牌)土地的过程中,基本都有许多附加条件,这实际上是变相提高了土地的价格,把应该由地方财政支付的一些费用转嫁到房地产开发商的身上,加重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负担,其实是间接加大了商品房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客观上推高了商品房价格。

  以招标为例,在标书中设置不合理的限制条件,量身定做的案例一直存在。如果研究一下过去几年各个地方政府的土地招标文件,真是五花八门,充分发挥了这些人的想象力。

  实际上,控制地价只要加大土地的供应量,地价自然会降下来,没有必要在交易方式上去下功夫。交易方式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价格,不透明的交易方式,才会滋生腐败。

  土地交易的金额非常巨大,如果政府的监管部门不在标书的制定和招标环节中做到公正和透明,就一定会有许多的土地掮客来钻这个空子,他们的存在说明房地产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透明、公平的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各种政策的出台,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着两极分化的趋势,也意味着多少人盼望着的房地产行业的整合开始了。一些好的企业、资金安排健康的企业会在这次整合过程中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那些资金状况不好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考验。

  中长短期调控的艺术

  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政策要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力度大、力度小的标准。就如同开汽车一样,手始终要握着方向盘,同时根据需要不断调整油门、离合和刹车。只要汽车开动了,手一刻也不能离开方向盘,要不断地调整方向。对房地产的调控也是如此,要持续适度地去调整,但不能情绪化、用猛力,新手开车时,经常掌握不好适度的原则,在马路上画“8”字,就是因为用力太猛了。

  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三方面的政策:长期的、中期的和短期的。长期的政策如税收政策,前一段大家热议的物业税、房产税,要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去考虑,目标是考虑未来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应该如何调整。

  物业税属于资产税,商业物业已经在征收房产税了。征收物业税的目的是增加持有住房的成本,让空置的房子有效利用起来,让没有房的人有房住。物业税能够真正抑制房价。物业税的问题已经讨论了近十年了,大家总是认为行不通,也许现在物业税出台的时机还不成熟,我想迟早有一天物业税会实施的。这对房地产市场,对社会实现公平都有好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