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业中华-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明毅,十九岁,已经结婚有了一个孩子,在汉口师范学堂念书。是王家老太爷的第七个儿子,姨太太所生。人长得很英俊,至少比张春要英俊,皮肤很白。见到张春倒是不卑不亢,温文尔雅。确实是个人才。

    张春直接提出了要求,西街李家的五十亩,除了杨家的客栈,所有的商户搭建的棚子全部拆除。由李家出资修建一个市场,当街一面可以修建门面房,但是要和客栈一样留足车马停留的地方,最好和客栈修整齐了。铺面的租金李家自己和商户协商。市场里面设置摊位,李家可以收取摊位费。固定摊位不能超过每天收入的一成,零散卖菜的农户不能超过五个铜板。因为很多菜农从自己家的菜地摘菜过来买,也不过是几十个铜板而已。

    李家要在市场里面设一个管理处,派账房先生来管账。收取摊位费必须给商户开出定额的票据,票据要有编号,印刷好,由衙门盖章生效。账房先生每天将收入的三成送到衙门作为商税,衙门不再派其它的杂税,要知道按照朝廷摊派的杂税,肯定会超过五成。市场的治安由守备队巡逻管理,李家不需要另外出资。

    云龙街面上不允许有摊贩随便摆摊,其它地方因为联防联保,不允许有游商出现。所以李家算是独一份。

    李家不干,那么张家自己做。

    张春没有半分客气。看着张春身边包括丽质都是一副军人的果敢模样。李明毅苦笑了一下,答应了。

    一时间,市场,蒙学堂,处理厂同时新建。东西街成了一个大工地。

    整个过程,张春没有找百民巷,百民巷也好像无动于衷。除了联防联保做的不错以外,完全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样子。

    新蒙学堂是张家承建的,除了袁定国筹备的银两,还有一部分衙门留下的火耗银子。张家的工匠与李家的区别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

    张家的伙食好,工匠们都是从各村子抽调的壮劳力。仿佛不知道疲倦地干活,工作时间超过六个时辰。两百多人全部集中在蒙学堂,一车车红砖从前李村拉过来。屋顶使用木头支撑,用木板做成模型,绑扎了密密麻麻的钢筋,用水泥沙子石子和水混好,人工挑上去用力振捣。干硬了以后搭建第二层。不到两个月,三栋三层红砖的小楼加上院墙就建好了。然后粉刷安装门窗,还安装了一块块玻璃。张家自己生产的。这让全镇的人都很羡慕。不过张家说了。玻璃是为学校特制的。汉口有玻璃厂,自己去买。

    一打听,玻璃的价格惊人,而且没有张家那么大的。难怪张家要自己烧制玻璃。

    张家拒绝了从汉口来的商人,不管是买玻璃的,还是买技术的,都拒绝了。

    张家的工人很快转向了垃圾处理场,而李家的市场兴建还不足一半。

    不过处理厂核心的修建所有的人都看不懂,那里被一个大院子隔离开来。不过倒是飞檐斗拱很好看。而这些飞檐斗拱刚好把院子的秘密遮住了。除了一个垃圾倾倒池是对外开放的。污水处理池修建的很漂亮,弯弯曲曲,河滩上的水池没有用混凝土,不过上面修建了很多栈桥和亭子,弯弯曲曲的小路也用卵石铺好。种上了各种树木。南河一侧,一船船的石头运下来,修起了石塘。河滩地就算稳定了下来。不过云龙河一侧没有办法,还是沙滩。

    进入腊月,除了垃圾处理场的院子里面还有工人忙碌以外。张家的工人撤走了。

    污水处理池已经启用。

    处理厂招收十个工人,主要是分拣垃圾,和种植维护污水处理池。水池里种了很多植物。每个池子里的都不同。污水流入院子后,流出来的就是没有没有杂物的黄黄的,浑浊的水,慢慢灌满一级,然后向下一级流淌。到了第二级已经不臭了。第级的水面很大,没有那么快时间灌满,里面只喂了一些鱼。

    从一级处理池,用栏杆隔开,里面确实有一股臭味,但是隔了好几排冬青树,不是走近,几乎闻不到。从第二季开始都是开放的。那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从前李村排着整齐的队伍,一百多个孩子走出来,走近了新学堂。不过对于占地两百多亩,拥有三个庞大建筑物的学校来说,这一百多人少的可怜。不过学校里有了孩子们整齐的读书声,还有下课时的嬉闹声。

    学校是封闭的。

    学校的告示说,春节过后才开学。七岁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以报名,学费免费,学校给学生置办书籍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每年两套校服,均是免费。但是学生吃饭的粮食要家长自备,学校一日三餐,粮食数量有一个表,每个年龄段不同,但是也挺多的。穷人家还真的交不起。不过穷人家如果真的交不起粮食,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张家出粮,但是需要和张家堡农学院签订契约,听从农学院安排。如成绩优良,经过考试可转入农学院继续学习。

    学生除了每月一次休假,不允许出校门。学制五年,五年后可以考别的学堂。

    学校采取新式教学,需要参加劳动和军师训练,家长不得干预。如不能接受,可以退学。学校组织的劳动和训练如有报酬,学校如实发放,内容和每个学生的报酬张榜公布。

    张榜的第一天,很多穷人就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学校说现在还有一个多月,进了学堂就要多呆一个月。

    但是这些家长只想孩子能够吃饱长大,别的顾不得了。来的多是男孩,袁芳是新学堂的校长,一再对家长说家里的女孩也可以送过来。张家的女孩子尊贵,比男孩子还要尊贵。张大人对张夫人的态度就知道了。

    这样女孩子才慢慢多起来。可惜的是,数量只有男孩子的三分之一,因为女孩子很多家里是用来卖钱的。

    云龙新学堂建成,辛宝久却调往省城,没有来。朝廷颁布新官制,汉口轮船、电线、邮政筹建专门的部门,辛宝久去了邮政,县令暂缺,由守备营刘管带代理。

    新任不久的县尉和几个有实力的主薄都去打通关节。自然也就没人管张春。张春也不去凑这个热闹。新官制的颁布,代表着守旧派的胜利,大权集中在了满人手中,袁世凯要倒霉了。光绪帝的命也到了尽头。只是老佛爷就没想过,光绪死了,她还能活吗?

    顾明等人听了张春的“闲聊”,一个个沉默不语。

    云龙蒙学堂正式取名为新民蒙学堂,同时张家岭农学院也改名为新民农学院。名字是袁定国提议的,因为他经营的正是新民商行。大家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校名是丽质写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丽质的字是这几个人中最好的。

 第二十二章 王仁彬

    新学堂的老师从农学堂中的十三四岁的毕业生中临时抽了五个人到新学堂当教师。三个女生,两个男生。这是袁芳有意安排的,为了提高学校女孩子的地位,促进女童入学率。只不过这些学生只是临时帮忙,教师还得另外聘请,她们最后还是要到农学院继续学习。不管怎么样,她们的素质都不是外面的学生能够比拟的。

    女童入学不仅有贫富问题,还有社会传统观念问题。

    还不到春节,新学堂里的贫困学生已经达到了两百人,袁芳不得不暂停招收。只能等到徐振鹏农学院财政收入统计和明年的财政预算确定后再作打算。因为精工所和化工所已经急得嗷嗷叫了,没有钱他们很多事情都办不成。

    虽然去年的秋收是个大丰收,但是纺织厂和棉油厂的产量有限,窑口的生产被打乱了,实际收入很少。南张村、采石村和小凤坡的人口要多,至少还需要补助一年。守备队和新学堂、处理厂需要补贴。徐振鹏没来之前大家还不觉得,但是账目一弄完,才知道实在不够用。夏收过后,各种预算打进去,钱很快就没了。

    好在顾明截留的云龙镇秋夏两季火耗银子有近一千两,全部贴进去才没出现问题。

    不过南张街和云龙镇李家市场会带来一定的收入,情况慢慢会好转一些。

    南张街和李家市场的税收模式,实际上就是印花税的模式。农学堂实在是缺乏财务人才,靠袁定国一个人无论怎样也忙不过来。简单的收支可以,到张春的办法出来时,他们也没拿出什么好办法,直接把张春和李明毅的谈判内容照搬过去。

    南张街,现在成了山里人唯一对外交易的市场。前来交易的山里人越来越多,小凤坡和采石村都设立了路卡,给山民发放路条。山民凭借路条可以到南张街进行交易。南张街的集市现在比云龙镇可大多了。来往南张街的商家已经不止有吴家一家,云龙镇和拖船埠的商行几乎都在南张街租用了商铺。南张街已经发展到沿南河长达三公里。而云龙镇西街只有一公里多一点。

    张春的办法让徐振鹏大为赞叹。因为现在南张街的税收成了除了粮食生产以外的,最大的收入。

    新民商行因为要为精工所和化工所进口原材料,勉强持平就不错了。连筹建蒙学堂的银子也消耗的是新民商行的流动资金。是袁定国利用新民商行良好信誉拖欠的货款。

    农学院所辖的牛头山、金鸡岭、竹皮山、绿源山经过林业组的改造,现在产出非常丰富。水果除了自己用以外,还能出售。不过板栗成了医用酒精的专用品。油茶成了油脂厂原料。用水稻酿酒张春还是觉得奢侈,现在除了南张街张秀清自己收购稻谷酿酒以外,归属于农学院的水稻一律不准酿酒。

    牛头山大面积板栗林板栗产量很高,化工所和农业所联合把原来的槽坊改成了工业酒精生产厂。板栗的加工性可比水稻好多了,农业所微生物组的酵母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虽然王自立已经转向了化工所和精工所。但是那些孩子们对于微生物的了解,比王自立这个半路出家的“爱好者”要专业多了。

    林业所利用栗树修剪下来的树枝树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