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业中华-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玉祥提议把张自忠从军队调出来,放在兰州。叶挺身负组建机械化兵团的职责,在兰州也只是暂时的。

    鹿钟麟是为悍将,治理地方他不用心思。所以归绥最后还得靠学生们撑着。

    新民。刘英、毛石山、刘伯承、蒋方震都到了。

    争论的集中点还是在使不使用坦克和火炮的问题。装甲车虽然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但是面对苏军的坦克肯定是不够看。刘英和刘伯承认为在北方需要。

    但是毛石山认为不需要。

    他的理由是大集群的坦克,可以用空军,用火箭弹去摧毁。不需要和坦克集群进行正面对抗。这太愚蠢。

    如果在非平原地区,单兵能够找到很好的隐蔽物,只需要改进单兵火箭的的威力就够了,可以研制专门的反坦克火箭。真要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挖掘战壕来给步兵创造攻击坦克的机会。而大集群坦克在狭小地形,水网地形,毁掉一辆坦克。后面的坦克就陷入了死局。

    而研制翻坦克火箭甚至导弹,工程学院有很好的基础,能够很快见效。

    空军正在研究直升机,虽然德国人对于直升机不重视,但是不代表这种飞机不管用。这种飞机的低空性能好,能够悬停。载弹量不小。对付坦克几乎是天敌。虽然不会很快出来,但是我们还有时间。

    即便直升机不出来,如果反坦克火箭或者导弹出来,战斗机也可以进行对地攻击。电子所正在进行导航试验。

    就是没有火箭弹和导弹。飞机上的机炮如果装上穿甲弹,也能够奏效。

    退一万步说,真到了需要用单兵火箭到平原上与坦克对撼的时候,伤亡与用坦克对撼的伤亡也大不了多少。

    毛石山说:“实际上。现在苏军的坦克装甲连我们现在的火箭也挡不住。”

    “日军呢?”刘伯承问。

    “日军更不行,据我所知,日军的装甲车比我们的装甲车还差,日本本身没有多少钢铁资源,国家又小。全部钢铁要靠进口。要是造苏联的那种坦克,根本造不了多少,就会耗干国力。”刘英说。

    “所以日本盯上了东北的铁矿和煤矿。”蒋方震点头道。

    “张学良会放弃东北?”刘英不相信地说:“苏军他都敢打一下。虽然输了,但是是装备不如人。”

    张春叹了口气:“那是因为张学良相信蒋介石会帮他,他还有长江以北广阔的退路。以后难说了。”

    几个人都不说话。

    毛石山过了一会儿才说:“日本本土没有资源,靠抢不一定抢得过我们。所以我觉得飞机和导弹就是再难也要弄出来,弄好。保持绝对的优势。然后就是单兵武器,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环境规划和整治的发展方向。单兵系统会越来越重要。通讯系统,还有有利于夜袭的微光显示系统。更有威力,更加远的特种子弹。特种火箭弹进度要加快。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放弃坦克和火箭。我认为完全可以。”

    “未来有没有什么想法?”张春问。

    毛石山几个人相互看了一眼:“苏俄的远东铁路,总是一个祸患。所以蒙古必须拿下。现在切断远东铁路肯定不行,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现在的几个地方光治理都需要太长的时间。包头工业城至少需要两年。这还是要在大冶全力支持的情况下。所以拿下蒙古要看时机。”

    蒋方震指了一下四川:“天府之国,人口众多,再准备一段时间拿下它。”

    张春点头道:“拿下四川还有一个好处。”张春在地路上,沿着大冶,长阳和四川盆地边缘划了一条线,然后在青海,四川云南花了一线,指了指交叉点说:“这片区域可能会有丰富的资源。这里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战争失败了,也还有翻身的机会。”

    蒋方震笑了:“还没进就想到退路,为民太小心了。”

    毛石山指了一下山东说:“我们需要一个出海口,从目前来看,山东比较合适。日本总归是我们的大敌。要早作准备。潜艇是很不错的武器,如果在声呐、鱼雷、通讯系统、导航系统取得突破。至少近海能够守得住。”

    “为什么不是长江口?”

    “因为山东也有煤铁,就算我们修一条铁路过去,也不是问题。长江口太乱了,有机会当然好,没机会,那也只能等。”

    张春笑道:“那就按照这个想法,河南和四川的例子十分明显,早些时候派干部去这些地方,不要去城市,去农村,我们的根子也在农村。事实上,农村除了土豪劣绅以外,军阀实力达不到那里。河南我们有准备,拿下了也好治理。四川我们没基础,你看现在麻烦的。”

    “这方面要党委那边进行协调和布局。有先有后,有明有暗为好。”毛石山点头道。

    ————————————

    1930年1月,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找到了在河南进行环境考察的张春。

    这个人就是梁漱溟。他在广州期间,代李济深任广东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专门研究农村治理问题。李济深被蒋介石抓了,他就跑到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政实验。他还在河南的辉县参与筹办村治学院。他发现**控制区的农民没有开垦土地,反而缩小了农田面积,开始了颇为新颖的精耕细作的模式。而且实行的是全民教育。所有的适龄儿童全部要上学,其他人也要参加扫盲班。小一点的地方用上了沼气,大一点的地方甚至用上了电。入冬后,没有人砍柴,也不让人砍柴,农民们用上了一种大锅炉,统一用煤烧热水供暖。

    不砍柴了,土地上也就绿了。更加有趣的是,研制交通线居然规划了不少的草场,一些矮丘不让种地后也变成了草场。一些蒙古人居然跑到陕西来放牧了,有些人要求定居在陕西,因为他们的孩子要上学。

    和梁漱溟一起来的还有黄炎培。

 第九十六章 治黄设想

    河南山川与河流众多,西北是太行山、中条山;西部是秦岭山脉;南部是桐柏—大别山和南阳盆地。大小河道一千五百多条。地形复杂,气候适宜,物种自然就多。只是没有湖北那样的湖泽而已。

    张春正在给学生们讲森林的树冠层级结构组成的生态系统。有些学生已经在神农架考察过了原始森林的生态。他们试图把原始森林的生态系统与河南进行对比。

    张春要讲的是森林发展史,也就是从各种树木在森林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并提出,除非是像神农架那样的气候条件。大多数的森林的进化都是靠火灾。神农架潮湿,高水分的地方使微生物、昆虫来消除死去的树木。河南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梁漱溟找到张春时,讲课已经接近尾声。

    “速生树种,喜阳的树种,比如高大的乔木会慢慢消亡。耐阴,生长缓慢的树种占据了统治地位,雨水不再直接降落在地面,而被树干截留,更加耐阴的藤萝和寄生的蕨类、兰草、苔藓快速生长。雨水流到地面要花很长时间。这就是森林能够阻止洪水泛滥的原因。也是森林里流出来的泉水格外清澈的原因。好了,同样的生态环境演变。我现在提出的问题是,如果黄河按照正常的演变,而不是人为约束,在两岸森林植被全面覆盖下,会出现什么情况。因为首先,你已经不可能对河堤进行修筑了。”

    “张先生,您这是要讲治理黄河的问题吗?这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问题。”

    梁漱溟两个人可不像张春和他的学生们一样裹着军用棉袄。带着护着耳朵的绿军帽。别人是穿着长袍戴着礼帽和围巾。一副读书人的样子。

    张春早就发现了两个人。见他们只是安静地听课。也就没有管他们。

    “请问?”

    “在下梁漱溟,这位是黄炎培。”梁漱溟介绍道。

    张春笑了一下:“两位问,我倒不妨回答一下。我个人认为河流的变迁有他的规律,该泛滥的时候,就要泛滥。没有必要像这样防着它。原来只是日常的一些小灾小难,但是用人力去防,去堵。结果集小灾而成大灾。黄河决口,赤地千里。这是人类咎由自取。”

    “难道黄河两岸百万亩农田不重要?”黄培炎大吃一惊。

    张春点头道:“确实不重要。我们的农业观念太落后。我们的思想观念同样落后。农业并不只靠农田。森林。湖泊,海洋,都能给我们带来食物。生物的多样性会使食物也多样性。营养更加丰富和均衡,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几千年来,人们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由于加工技术,对于食物的认识程度不够。而选择了最简单的农业方式。黄河两岸的森林损失殆尽。雨水直接冲刷土地,带走了土地里的养分。农业产量迅速降低。于是人们只好开垦越来越多的土地来养活自己。这是黄河两岸的现状。雨水在地面留存时间太短,迅速汇集到河道,这就是洪水,人们筑坝拦截洪水。于是黄河成了天上的河流,成了倒悬栽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这就是我们的可悲之处。”

    “在自然状态下,黄河会是怎样的情景?”一个学生问道。

    “他应该是一条足够大的河,他的河道要比现在宽很多倍。我们曾经研究过汉水在钟祥大柴湖的情况。也就是说,汉水不只包括原有的河道,而大柴湖本身应该是汉水的一部分。汉水现在在大柴湖形成了湖泊和湿地。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植被恢复,原来的汉江大堤现在成了一个郁郁葱葱的森林。汉江两岸的植被现在非常好,所以即便是下暴雨,洪水也不会很迅猛地流下来,所以到现在为止,汉江大堤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洪水慢慢漫过森林,流过湿地。然后回归到河道。这个涨水的过程就是养育大柴湖区域类各种生物的过程。各种鱼类。各种水生植物,促成了各系小环境的形成。大柴湖现在出产鱼类,马匹,羊,莲藕,芦苇。树脂,水果,上千种药材。它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