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业中华-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储蓄所和税务等等管理机构也设了点。因为这些地方以及工厂的工人都是外来人口,现在王家集已经不再是王家的私地。这些人很多都是移民,他们的家人都在王家集分了田地,或者居住在专门为工厂修建的小区里。

    因为这些改造,很多老院子都拆除了,但是那些人家里的古树却保留了下来,林业所制定了一个古树保护办法。这些古树都要登记不允许砍伐。这让原来的老宅院那边成了一个公共绿地。

    以前这些古树被圈在院子里,现在多了生长的空间,加上林业所专门有人来管理,所以都重新焕发出了青春。

    张春喜欢这些古树,是因为它们提供的特有气息要比小树浓郁多了。

    董必武看着张春享受和幸福的神色,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完全不是革命党中传言的野心家。

    张春很多时候都像一个孩子,身边的丽质看着和孩子们玩耍的张春时,反而充满母性的光辉,看起来是丽质照顾张春要多一些。

    可是张春讲话时,总是会从小处见大。

    “这树之所以长这么大,是因为它们有足够的时间发育根系,树木的根系比树冠占据的地盘要大。所以它们长得越大,吸收的营养越丰富,各种元素都会引起树木散发出来的气息发生微量变化。所以每一株古树都是宝贵的。你们现在就像这古树,正在努力生长根系的时候,越是扎得深,见得越多,将来成长的空间也越大。”

    张春笑眯眯给给孩子们解释,甚至自己动手小心地从地上挖出小树苗,抖落泥土,给孩子们看发达的根系。

    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的张春很迷人。

    严格说来,张春大多数时间都在说教,只是生动而切合实际,孩子们都愿意听而已。

    -----------

    彭养光上船去武汉的时候对董必武说:“我和张春接触不多,但是他在学生和年轻人中威望很高,严格来说,他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领导人。在他下面,顾明也好,刘光铭也好,都能很好地做事,你留下也许是好事。但是这个人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董必武问:“有什么说法吗?”

    “孙先生一直想把新民大学和这支部队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没有成功过,反而连刘光铭也离开了。梁启超能够和蔡元培共事,你能想象嘛?”

    “那是为什么呢?”

    “刘光铭说他能够在这里看到希望。”彭养光苦笑地走了。

    -----------

    张春带着董必武见了蔡元培和梁启超,对董必武非常推崇。这让董必武略有些受宠若惊。

    其实蔡元培和梁启超也有些惊讶,因为董必武看起来和乡下普通小地主没什么区别,厚厚的嘴唇甚至显得有些憨厚。不过董必武有一个很明显的优点,踏实的同时还能思辨。陈庆同是一个善于思辨的人,但是不够踏实。孙镜够踏实,但是思辨的能力差一点。这也许就是张春看重董必武的地方吧。

    同是学法律的梁启超对这一点感触很深。

    “要是周希哲也像董必武这样就好了。”梁启超叹气。

    其实周希哲也非常不错,眼界开阔,思想敏捷,也非常踏实。问题就在他认准了的事情就会一根筋地做下去,很少会有所变通。如果不是在张春下面做事,年纪轻轻的他恐怕要受到很大挫折才能清醒一点。

    当然,董必武和郭华相比又差了一点。郭华就是一个妖精,是一把锋利的小刀,她总能把看起来不能成功的事情办成了,这是郭华的本事。郭华有一帮有着七巧玲珑心的女孩子帮她,成了女孩子的领袖。这个也是谁也比不上的。

    问题就是郭华的男人不好找了。郭华喜欢张春,这个谁都看得出来。但是张春除了丽质,好像谁也不在他的眼睛中。尽管张春对于郭华,也是看重得不得了。但是看重是看重,爱情是爱情,区别太大了。

    梁启超只能为那个精灵一样的女子悲哀。

    丽质曾经对张春提起过,张春笑:“咱们还是别祸害人家了。”

    张春和丽质对于身体平衡性,要求越来越严。对于空气、饮水、食品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算是整个核心区的环境都在进化,也还是满足不了两个人的需求。当然并不是差的环境张春和丽质就适应不了,相反两个人的调节能力要比其他人强很多。问题就在心理需求总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相反。

    张春和丽质艰难维持着生理上微妙的平衡,外人的介入会打乱这一切,同时也会让外人非常不适应。

    这就是张春说得不要祸害郭华的道理。

    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哪一个更加重要?张春认为心理需求要更加重要一些,让普通人享受普通人的快乐。

    张春和丽质不同,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起,很多习惯和想法都同质化了,只要两个人待在一起,尽量长时间地待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心理需求。其它都是附带的。

 第十四章 希望

    核心区的环境越来越好,食品越来越丰富,这里生活的人的健康状况要比外面的人强很多,加上常年的锻炼,让学生们的精力要比外面的人旺盛很多。董必武确实有些跟不上这帮精力过剩的孩子们的节奏。

    除了身体跟不上,新民大学对于任何一件事物都要放在大系统条件下进行调查分析的训练已经深入学生们的内心,这使他们剖析事情本质的速度飞快,而且很少有遗漏。董必武跟不上他们,也就不跟了。他只能从宏观上对这些孩子进行协调,这种协调效果非常不错,让董必武很快就有了一帮跟屁虫。

    董必武只有苦笑,他很清楚,自己比他们多了十几年的经验,要是大局观都没了,也就不用混了。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董必武获得的比同学们要多得多。比如革命这个字眼,在革命党内,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思想概念,要怎么样完成革命,大多都是武装推翻现有政府,实现民主而已。

    可是到了学生们眼里,革命的含义要现实很多,旧的思想观念,旧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旧的农业、工业、政府机构、人口结构、社会制度等等,所有旧的东西,都需要“鼎故革新”,都需要继承与发展。甚至发展就是最大的革命,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一切,难道不是最大的革命吗?

    董必武总算明白张春要他来学习的意图。他也明白了刘英说的希望是什么。那就是整个辖区,无数满身朝气的孩子们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你根本无法阻挡。这就是希望,一个国家的希望。

    六月,沙洋县大丰收,仅仅水稻的单产,普通人家平均也达到了450公斤以上。水稻所在水稻产量和品质之间采取了平衡措施,不然水稻产量还能更加高,同时大部分水稻田里都养了一些鱼类,小到泥鳅,大到鲤鱼。水稻所试图营造一个完整的生物小环境,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而相邻的钟祥,粮食产量简直不能看。

    董必武带着一帮小屁孩,还有一个班的战士从沈集出发,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向钟祥走过去。那里已经有了工作组在进行工作,战士们用仪器测量并顺便给农民们分地。速度快得惊人。还能把道路什么的马上规划好。通向沙洋的道路已经修好,云龙河过了王家集向上五六公里就到了丘陵地区,河道只和南河差不多,有了修新民大桥经验的建筑队,对修这点小桥不在话下。路上有不少来往的商贩。

    过了旧口镇,就到了大柴湖,汉江大堤还是几十年前修过的,大柴湖里星星点点还有住着人的陆地。但是现在看来,张春根本就没有把大柴湖变成良田的打算。

    湖区的人正在集中到一些规划好的村庄,大柴湖新修了一道堤防,可以把洪水重新导向汉江。这意味着张春在这里人为制造了一个大的泄洪渠和湖泊。大堤还没修完,农民们正在抢收抢种。

    “这是万亩良田啊。”董必武看着库区已经注定要荒废的土地。

    “放弃了也没什么,这里照样会成为万亩宝库。农林牧副渔,农业不是那么狭隘。汉江在这里拐成s型,十万大山里汇集的水,想强行挡住,费时费力。我们不跟老天抢。”回答的是一个叫做方新的小伙子。是实习小组的副组长。他是学环境学和水产学的。

    “是啊,我们以前想得太狭隘了”。董必武点头。

    “森林,湖泊,湿地都有他的用处。就看你怎么运用。云龙河的两岸开始恢复植被,雨水降下来,要经过植物的拦截,然后才会慢慢向外渗流,一场雨下来,以前可能几个小时之内就会倾泻到河里面。但是现在不行,至少三天。甚至更加长的时间。云龙河水的水位一直很稳定,就是虎爪山保护区在起作用。这是天道,张大人讲课时多次提到的。”另一个女学生笑道。

    “不用担心养不活从湖区迁出来的人。这边地区该如何发展,至少有两点可以选择,一个渔场,一个是牧场,旱季的时候,说不定你会在这里面看到上万马匹。甚至羊群。能够看到满湖的芦苇或者莲藕、菱角等等。哪一样不能养活人。”

    董必武感受到了这些同学身上的自信。

    “这是科学的力量,张先生说,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了解大自然的条件下,尽量利用大自然,这才是最伟大的科技。科技就是生产力,而谁掌握了这种生产力,谁就能够主宰世界。这比什么自由民主更加重要。”

    方新毫不掩饰对张春的崇拜。

    “钟祥和京山县,水稻平均亩产只有不到三百斤,而我们的学院里面,亩产最高能够达到一千斤,不仅仅是种子的问题,还有水和肥料的问题。小环境的研究,还能让水稻田里养鱼。这都是食物。虎爪山林场最先建立,里面除了生产家具,还生产桐油,松香松节油,漆树树脂。竹笋,香菇,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