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理论十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怯凶橹模凶橹囊饧皇怯呗邸!肮谟呗邸被颉吧缁嵊呗邸保涫嫡馐峭锓锤础N倚炊鞯氖焙虮冉献⒁猓谟呗矍懊娌换峒印肮凇被颉吧缁帷绷礁鲎郑蛭⑽摹皃ublic opinion”翻译过来就是舆论。而“舆论”的“舆”本身就是“公众”,“论”就是“意见”,再加个“公众”就是“公众的公众的意见”,这就重复了。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也经常出现语句上的毛病,比如“胜利凯旋”,“凯”就是胜利的意思,“胜利凯旋”就是“胜利胜利回来”。我们要注意,不要出现同义反复的语句毛病。
    舆论不是可以随便说的。说“舆论认为”,你必须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当然,这个范围可以小到我们这间屋子内,大到一个社会),这时,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我们知道,统筹学上有一个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在数学上,黄金分割比例还有很多说法,不论如何,这个比例的实际运用,确实非常灵。在一个整体中,如果一种东西的比重达到61。8%的时候,这种东西肯定会影响甚至掌控全局。反过来说,如果一种东西在全局中占的比重达到38。2%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开始影响全局。舆论也一样。所以我们用这个词的时候要谨慎,说“舆论认为”,要有调查数据作支撑,或者要有一个大体的估算。某种意见低于一定总体的三分之一,在这个整体中,这种意见只能说是少数人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也是一种意见,但绝不是舆论。
    那么舆论和新闻是什么关系呢?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有人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理论上可以这么说。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中国当代史上,最典型的是1976年“四五”运动的时候,当时北京市上百万人都拥到天安门广场去悼念周总理,可是我们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是《大辩论带来大变化》,讲北大、清华如何批判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这不是人们关注的事情,那个时候人们并不关心清华、北大两校的事儿,但是我们的媒体就这么报道了。人们对此感到气愤,骂报纸的人很多。《人民日报》当时的总编辑鲁瑛接到一封信,正面写的是他的名字,背面写着“戈培尔收”。戈培尔不是法西斯德国的宣传部长吗?媒体完全不代表舆论,便会出现这种情形。
    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也许是因为我们说惯了传媒是“舆论界”,因而造成“新闻=舆论”的错觉。新闻反映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新闻也可能没有反映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分析影响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文化因素。为什么中国的新闻媒体中会有这么多的道德色彩和宣传色彩,这涉及中国与欧洲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圣经》“新约·使徒行传”(公元1—2世纪)记载了使徒保罗到雅典去传播基督教的事儿,保罗给大家讲耶稣复活的故事,通过讲故事来传道。《圣经》里是这样记载的:“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这里出现了“新闻”的概念。后来大家就把保罗请到一个地方专门听他说,因为保罗讲的故事对雅典当地市民来说都是很新鲜的事情,按现在的理解,保罗所说的内容“有新闻价值”。此时,雅典的市民们并没有意识到保罗在传教。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对于受传者来说,他们理解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事情或观念。但对于传播者来说,有一定宣传的目的,是传教活动。
    近千年后的19世纪30年代,恩格斯重新引证了《圣经》上的这段话:“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恩格斯反过来描述当时他在德国当学徒生活的城市不来梅的市民活动:“他们不也是只顾听听看看有什么新闻么?就到你们的咖啡馆和糕点铺随便看看吧,新雅典人是怎样忙于看报纸,而《圣经》却搁在家里,积满灰尘,无人翻阅。听听他们见面时的相互寒暄吧:‘有什么新闻吗?’‘没有什么新闻吗?’如此而已。他们总是需要新闻,需要前所未有的消息。”(2)这说明,过了近千年,欧洲的市民们仍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生活的传统——喜欢打听新鲜的事情。欧洲有一种新闻传播的传统。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者可能有宣传的目的,但是接受者是把它作为一个新鲜的事来听的,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定性为:新闻的传播。
    对新闻事件记载和传播,欧洲也有传统。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岩浆淹没了火山脚下一个只有2万人口的城市庞贝。后来有一位古罗马的历史学家小普林尼(Pline)——他的舅舅曾经是罗马地中海舰队的司令——于公元104年非常详尽地记载了他舅舅陈述的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火山爆发的详细情况,留下了庞贝被火山湮灭的历史记载。我看了这个记录,马上想到了我们的《史记》。《史记》也是历史记载,小普林尼也记载了一件事情,但明显地反映出东方和西方记载事实的风格的不一样。小普林尼的记载很像现在的新闻通讯,非常细致但是很少有自己的大段评论,不事渲染。《史记》上的很多片段我们能够感觉到是记载事实,但是有作者明显的夸饰或者倾向性的文字描述。这就反映了中国在记载历史的时候往往有作者的评价(特别是道德评价)隐含在里面,而西方人在记载事实的时候,这种评价不多。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即客观性更强。后来欧洲人在新闻报道中为什么会有一种客观性传统,这恐怕与他们悠久的文化背景有关。这方面很有文章可做,比如:将小普林尼的记载与《史记》进行比较,就能够发现东西方两种文化在新闻传播中的差异,尽管这种新闻有点相当于历史记载。
    英语“news”一词,源于希腊,《牛津词典》解释为“新鲜报道”。1423年,苏格兰王詹姆斯一世在英语世界首次使用新闻一词:“我把可喜的新闻带给你。”1621年,“news”一词首次出现在报刊名称上。1665年,“newspaper”一词首次出现在报纸上。在英国,显然“news”这个词完全没有宣传的含义,就是告诉一件新鲜的事情。
    在德语中,“新闻”(Zeitung)一词,源于德国北部俗语“报道”(Tidewde),指商旅传播的趣闻轶事。15世纪以后,这个概念被演化为“在时间上绝对新颖的事物”。16世纪出现报纸以后,被用作印刷物的代名词,作“报纸”解。现在这个词没有新闻的含义,就是指报纸,但它的原意是新闻。
    在俄语中,相当于“news”一词的是“Новость”,与“新的”(Новый)同一词根,与英语、德语的含义完全一样。
    有人认为,中国现代“新闻”和“新闻记者”的概念,19世纪末来自日本。而日文“新聞”作“报纸”解(3)。《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应该理解为是朝日报、每日报、读卖报。但到了中国,又作为“news”来理解了。
    对此也有不同意见的,认为新闻不是回归词,而是地道的汉语词汇,是英国人学习汉语的结果。例如182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马六甲出版的刊物名称《天下新闻》,1865年广州出版的《中外新闻七日录》,1872年美查等人在《申报》创刊时说的话“新闻则书近日之事”,1893年丹福士在上海创办名为《新闻报》的报纸,等等。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新鲜、有趣。
    西方世界中“宣传”这个概念,起源于1622年,在罗马教皇格里哥雷十五世(Pope Gregory XV)的领导下,罗马成立了人类第一个专业的传播组织——传信部(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s),主动向世界各地传播天主教会的讯息。第一次使用了“宣传”一词,主要是指宗教传播。
    此时,已经有了职业化的新闻传播,与宣传(政治、宗教、商业的宣传)还是两种没有什么联系的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如果研究新闻史,就会发现,最初的时候,欧洲的新闻业没有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和商业宣传的义务。后来,有了广告以后,是新闻传媒经营部的工作,不是新闻编辑部的职责。封建王权被推翻或被改造,欧洲国家才出现政党报刊,进入了政党报刊时期。这个时期我们讲历史的时候都很清楚,因为王权被推翻了,宣布结社自由和新闻自由,但新的国家的国体、政体怎么做,大家有不同意见。每一个集团、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希望通过代表他们利益的党派在议会中、在报刊上来传播自己的声音,于是,那个时期的报刊大多数都带有党派性。在不同党派观点的互动中,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诸多观点相互影响和妥协,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顾及各方面利益的国体和政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新闻传媒一度党派性十分明显。但是,当一个国家的国体、政体论争基本解决的时候,党政传媒自然衰退,逐渐退出舞台,让位给商业性传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