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众利益、歪曲中央方针政策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敢碰“硬”的,敢抓大的。

  二、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特点

  在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是非常明确的: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舆论监督的战斗锋芒除了针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和不法之徒外,绝大多数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绝不是为了整人,把人批倒批臭。

  它和林彪、“四人帮”所掀起的“大批判”性质根本不同。“大批判”把矛头指向革命干部和群众,实质上是封建法西斯主义专政。这种大批判运动以把人打倒、搞垮、“永世不得翻身”为目的,无中生有地罗织罪名,断章取义地篡改原作,无限上纲,打棍子、扣帽子,在报上一点名就等于宣布政治上的死刑。这种大批判造成全国成千上万件冤假错案,且株连所及,牵累几千万人民群众。这是我国党报史上最黑暗、也是最令人痛心的10年。

  它和西方社会的“揭丑报道”性质不同。在西方,新闻工具以揭露“黑暗面”为其主要的使命,这就是所谓“揭丑”报道。西方的“揭丑”报道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开始时,集中揭露官吏贪污丑闻、财阀与官吏狼狈为奸的黑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有一段时期,这种“揭丑”报道成为各财团、各政党、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勾心斗角的前台表现;报纸也借“揭丑”作为招牌,来吸引读者,扩大销路。这种揭丑许多是资产阶级内部鱼死网破的斗争,以搞倒搞臭对手才罢休。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有些揭丑报道确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如对“水门事件”、克林顿的“性丑闻”揭露等。

  它和旧中国报纸上的所谓“黑幕新闻”的性质也不同。“黑幕新闻”始于1916年上海的《时事新报》的专栏“上海黑幕”,揭露政界、商行、军界的所谓阴暗面,一时吸引不少读者,不少报纸也纷纷开辟这种专栏。实际上,这些材料不过是不加批判地记录各种犯罪作恶材料,或者是各个政治派别、流氓集团收买报纸、记者,利用报纸相互攻讦。鲁迅一针见血地说过,这些文章“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50】。

  对于这种以小集团的政治私利为目的的“大批判”、“揭丑”,我们都应加以摈弃,绝对不能把党报的批评搞成资产阶级报纸上那种“内幕秘闻”、“暴露作品”、“谴责小说”。

  与其他形式相比,我国新闻媒介的公开揭露、批评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1.权威性

  由于我国的新闻事业绝大多数是各级党组织领导的,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干部、群众习惯上把报纸、广播、电视台当作党的声音的来源。正由于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批评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每一个问题被公开批评以后,总会引起有关部门、社会上的高度重视,迅速做出反应。这不像西方的新闻媒介,往往代表一家新闻媒介或个人的看法,对于报、台的揭露,有关部门或当事人有时可以置若罔闻,你批你的,我干我的。

  2.典型性

  由于新闻媒介面向社会,新闻媒介所揭露、批评的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要对社会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从而引起人们的警觉,推动实际工作。不能事无巨细,样样拿到新闻媒介上来。报纸的版面有限,广播、电视的时间有限,现实生活中出现许多令人不能满意的事情,绝大多数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新闻媒介只能选择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来公开批评。

  3.紧迫性

  新闻媒介所揭露、批评的问题,都应该和当前的工作、生产、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火烧眉毛”,非要立即下决心解决不可。

  4.重视社会效果

  从有利于矛盾的转化,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出发,着眼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

  三、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搞好新闻媒介的批评报道,毛泽东同志提出“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开——开展批评,好——开展得好,管——党委把报纸上的批评管起来”。党中央先后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是保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准则。在贯彻这些方针和基本原则中,各新闻单位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对于这一点,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说得很清楚。

  我们所提倡的批评,乃是人民群众(首先是工人农民)以促进和巩固国家建设事业为目的、有原则性有建设性的、与人为善的批评,而不是为着反对人民民主制度和共同纲领、为着破坏纪律和领导、为着打击人民群众前进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悲观失望情绪和散漫分裂状态的那种破坏性的批评。

  怎样才能坚持正确的批评呢?

  首先得区分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性质的问题。1954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指出:

  在报纸上进行批评的时候,还应当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针:对典型的坏人和对那些犯有严重错误而且坚持不改正错误的分子,不只是应该进行批评,而且要进行无情的斗争,给以严重的打击和应有的制裁;而对于在工作中犯了一般性质的缺点和错误,或虽然犯了严重或比较严重的错误但是愿意改正并实行改正的同志,就应该采用同志的态度进行批评,以便大家团结起来,消灭这些缺点和错误。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对新闻机构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新闻传播媒介面向群众,影响广泛。报纸上的文字是白纸印黑字,难以消除;电视出现的形象,一下子就印在广大观众的脑子里;广播的传播面大,如果事实有出入,势必造成不良影响和不良后果。为此中共中央的有关决定反复强调“在报纸上发表的批评的事实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51】,“事实一定要核对清楚”【52】。

  事实要核对清楚,不但包括主要事实和关键性情节,还包括有关的细节。为此,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要耐心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被批评者的、反面的意见,切忌先入为主,切忌只听单方面的陈述。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新闻传播工作中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批评比较少,主要的失实大多是在一些细节上。新闻记者对一些关键性的事实比较注意,而往往忽视一些细节。但细节上失实常使一些被批评者不服气。为了保证批评稿的完全真实,许多新闻单位采取“三见面”的办法,即把小样送写稿者(或见证人)、有关部门的组织、被批评者,请他们审阅,如对其中的事实有怀疑,再一次去核对。这样做,对于保证事实的准确很有好处。

  实事求是,还包括对发生错误的原因所作的分析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犯错误的原因可能涉及被批评者的思想意识、思想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以及各种客观环境和条件,是偶然失误还是一贯的必然的结果,是出于好心还是自私的动机等等。只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使被批评者心服口服,才有利于被批评者改正错误,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为了免于陷入被动,写批评稿宁可留有一些余地,不要把话说死、说绝。有些众说纷纭、的确一时难下结论的事情,就暂时不要急于登报;倘若非写不可,就把一些主要的不同意见写上为好。

  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适时,就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批评,能够和一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或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相配合,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适量,就是批评稿的数量要适当控制,不能再像过去搞政治运动那样,报上杀气腾腾,一派火药味。批评的数量不控制,也可能使人民群众产生一片黑暗的错觉。在报纸的版面上(电视画面上、电台的广播中),正面表扬和揭露阴暗的数量相比,应该以正面表扬为主。表扬先进,这本身也是对落后的鞭策。即使对一个重要问题的批评,也不要一哄而起,给人产生以势压人的感觉。因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针对人民内部矛盾的,不能采用鸣鼓而攻之的办法。

  适宜,指的是批评的内容要选择适宜于大众新闻传播工具,要引起群众的共同关注。所以,批评要力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紧迫性。例如,首都一家大报曾刊出《北京市东城区两位副书记违反交通法规被撞成重伤》的批评稿,其中一位是星期日去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已67岁,过马路时未走人行道被小车撞伤;一位是骑自行车从公共汽车后方横穿马路被一辆工具车撞伤。短评中批评他们“目无交通法规,不替他人着想”,造成交通堵塞,还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带头遵守交通秩序,不能对群众严格要求,对自己放任自流。我们认为,报纸这样批评就很不适宜,一名领导同志星期天放弃休息去义务植树,不幸被撞伤,应该首先去慰问他才是。选择这样的事例来批评违反交通规则就没有典型意义了。

  还有一些群众意见很大、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的,这就要从实际出发,是否适宜公开批评,要从大局着眼慎重考虑,防止诱发群众的不满情绪,以免问题解决不了,反而激化矛盾。这类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反映上去。

  4.保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