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化。媒介在个人社会化的作用方面主要体现在——

  理解。理解自我:媒介提供信息帮助个人认识和理解自身。在现代社会,媒介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之一。理解社会:媒介通过传播社会的真实情况告知个人,并帮助个人处理外界信息以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导向。行动导向:媒介不仅能帮助个人了解社会,还能帮助个人做出行动的决策。媒介是个人行动的导向之一,媒介导向有时是直接的,媒介传播的观念直接告诉受众如何行动;有时又是间接的,个人依据媒介传播的信息决定采取某种行动。互相导向:媒介传播帮助个人协调与他人的互动,个人可能信赖媒介的内容处理人际关系。

  娱乐。单独娱乐:个人单独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单独娱乐方式的效果基本是单一的,主要是为了个人的消遣。社交娱乐:即多人一起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这样的方式除娱乐外,还有一种重要效果——社交。在媒介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介已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工具。

  4.促进社会整合

  根据社会有机论的观点,社会机体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在其保持平衡状态时,社会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但社会并不是总能保持这种状态,各个部分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最为常见的就是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无论是何种状态,社会整合都是必需的。社会必须通过某些中介机构将社会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它们在同一社会系统之中共处,以维持社会系统的现行模式。

  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整合机制的关键,而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分工是越来越细致了,自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社会分工的精细与专门程度都达到了一种极致。在工业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极端细致的分工,一方面使得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加剧,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社会离心力的增加。传统的中介机构正日趋衰微,而大众媒介正在成为强有力的中介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整合作用。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需要一种在全社会范围之内交流与沟通的整合工具,大众媒介无疑是非常恰当的一种中介机构。它与传统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相比,传播的速度、质量和数量都有极大的提高,这无疑契合了现代社会的整合需求。

  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组合,并经常会出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在实行代议制民主制的社会中,大众媒介成为一种必要的工具。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化特征,使得它成为社会整合的最佳工具之一。它能最有效地进行政府与民众以及民众之间的沟通。一方面,政府可利用媒介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制造有利于自身的舆论,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公民可利用媒介间接地参与国家事务与政府决策。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维持,仅靠武力是不可能的,必须有统一的价值观念。社会许多中介机构都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此种作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在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大众媒介不仅可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之达到全社会的共享,还可以利用媒介运作,构建出某些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将其纳入主流价值观念的范畴。

  二是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媒介是“社会公器”,各个利益集团都有权使用媒介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包括知晓权、表达权等。

  总的来看,一方面,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另一方面,媒介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社会各系统的互动中,又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开发和使用。媒介作为社会主要信息系统,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也更加深入了。

  三、当代中国传媒业新的生态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世界变化,使中国传媒业处在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中运作。对中国传媒业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除了互联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步伐在新世纪以后加快了,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局限,所有发现、所有胜利与失败都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1】。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最后酿成金融危机风暴,波及世界各个角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蝴蝶效应”。

  在全球化时代,传媒尤其号称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扮演着关键角色。因为,“全球化的基础就是信息”【2】。在全球化时代从事信息传播,需要有国际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区域,甚至仅仅局限在中国。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增长,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动的频度加快,力度加重,深度加厚,报道国内事务要有国际视角,而不能仅仅考虑国内需要;报道国际事务要有国家利益考量,而不能人云亦云。

  而在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最基本的问题是话语权的争夺。

  在全球化时代,为维护全球化的秩序,在许多领域,必须有全球共同遵守的规则,从而迫使各国和世界接轨,迫使许多国家在某些问题上作出妥协、让步,甚至是牺牲某些利益。但这不意味着各国甘心情愿地放弃国家核心利益或根本利益。恰恰相反,全球化时代“把竞争两个字写得很大,把团结互助几个字写得很小”【3】,各国为维护、捍卫本国利益在世界舞台上展开更激烈的争斗。这种争斗势必在媒体上呈现出来。

  自诩美国公众“看门狗”的美国新闻界,在国际传播中确是不折不扣的美国政府的“看门狗”,在推行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与美国政府亦步亦趋,在捍卫美国利益时寸土必争。在冷战时代,传媒业成为两大阵营意识形态领域攻防的武器;在全球化时代,传媒业则成为各国捍卫、争取国家利益的攻防武器。2008年6月20日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胡锦涛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明:当前世界范围内“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4】。

  这种新闻舆论领域交锋不断的背后是国家利益之争、意识形态之争。斗争的关键是对话语权的争夺。中国的传媒业在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地在世界范围内和各国展开竞争以捍卫国家利益。而且,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中国国力不断强盛,传媒业的责任将更加沉重。可以说,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不可能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没有强大的传媒业,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

  毋庸讳言,当今世界,“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在许多国际重大事件中,我们还没有实力与西方传媒业争夺话语权。但至少在关于中国事务的报道中,我们应该、而且有能力夺取话语权,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操作。我们且看2008年“3·14”事件和“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对比。

  “3·14”事件是西藏地区一小批藏人在达赖集团教唆下发起的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事件,意在制造事端、破坏奥运、图谋西藏独立,罪证确凿。但中国传媒业除3月15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有一条短讯,次日新华网以“拉萨电”发一则消息外,在之后的7天时间里中国传媒业对此事件全部沉默无语。而此时西方媒体则开动全部舆论制造机器,或胡编乱造,或移花接木,把“3·14”事件演绎成了“藏人和平情愿,中共血腥镇压”的“悲壮”剧目,而且造成国际舆论一边倒地指责中国政府。我们完全有理由谴责西方媒体的失真、失德行为。但反躬自问,我们可以禁止国内传媒业不得擅自报道“3·14”事件,但我们可以要求世界各国的传媒业吗?我们自己不主动提供真实的信息,那只能看着谎言满天飞。我们的失语把话语权拱手让人了!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际对华舆论大变,包括大多数西方媒体在内几乎一边倒地同情、支持中国抗灾赈灾,大声赞扬中国政府及时、有力、有效的组织工作。无他,只因中国的传媒业掌握了“5·12”赈灾报道的主导权、话语权。地震一发生,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变“及时上报”为“即时播报”【5】,大批记者深入现场,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全世界发出地震现场的报道。以央视国际频道的节目信号为例,“被海外媒体广泛采用,到5月14日,共计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台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法语频道和西班牙语频道节目的信号。CNN、BBC这样的国际大媒体也大部分引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相关国内媒体的报道”【6】。一时间世界响彻中国的声音,中国向全球展示了万众一心、团结救灾的风采。这是中国传媒掌握话语权的生动图景。

  在风险社会中,我们既要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帮助公众明确风险,预防风险,同时又要把握好度,防止制造新的风险。

  2.高风险社会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全球进入风险社会的警示。风险社会“作为一个概念,并不是历史分期意义上的,也不是某个具体社会和国家的历史阶段,而是对目前人类所处时代特征的形象描绘”【7】。风险也不是具体发生的灾难,而仅仅是一个状态,是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们心存恐惧,时时在提心吊胆的状态中生活,“在风险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