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权绝非等闲人物。
  但不管怎么说,吴军总算出发了。他们以周瑜和程普为正副总指挥(左右督),鲁肃为参谋长(赞军校尉),驾着战船鼓起风帆,浩浩荡荡开往樊口。
  天天派人守在码头的刘备终于盼来了救兵。为了表示诚意,刘备只身一人乘船去见周瑜。两人见面自有一番寒暄慰问,但刘备最关心的还是军情。
  刘备说:孙将军决心对抗曹公,可谓深谋远虑,却不知贵军战卒有几何?
  周瑜说:三万。
  刘备说:恨少!
  周瑜却意气风发信心十足地说:三万人足够!请刘豫州放宽心思看我破敌吧!
  赤壁之战
  周瑜的话没有错,赤壁之战以曹操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是划时代的:此前则群雄逐鹿,此后则天下三分。然而战争本身的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和胜败原因,历史学家都有不同意见,堪称众说纷纭。30
  但陈寿《三国志》所言,应该大体不差。31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曹军从江陵顺江而下,孙刘联军从樊口逆流而上,两军在赤壁(今湖北赤壁)相遇。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在巴丘已大面积感染瘟疫。狭路相逢,曹军败北,只好退过江去,把战舰停靠在赤壁对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32
  这时已是寒冬。北风劲吹,船舰颠簸,曹军中又病倒一片。于是曹操下令将战舰连锁在一起,陆军则在岸边安营扎寨。周瑜的部将黄盖说:敌众我寡,难以持久。但曹军既然船舰首尾相接,不妨一把火把他们烧走。
  周瑜然其计,黄盖则假装投降。数十艘战舰装满柴草又浇了油,蒙上布幔,插上旗帜,浩浩荡荡驶向北岸。曹操部队的官兵都跑了出来指指点点,伸长了脖子观看黄盖来降。没想到黄盖的舰船驶过来后,竟是一齐放火。
  当时东南风劲吹,火势一直蔓延到岸上。曹操的战舰和军营全部都被点燃,顷刻之间烈焰万丈。曹军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淹死,人仰马翻,曹操只好撤退。
  撤退前,他把剩下的船也烧了。33
  猝不及防的曹操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在周瑜和刘备的夹击下一路狂奔,幸得张辽、许褚等人的接应方才脱险。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双管齐下,追击曹操直至南郡。曹操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自己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北方。
  曹操真是一败涂地。
  然而这一仗却非打不可。实际上,除了必须夺取荆州和消灭刘表,曹操也还想威胁孙权。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要孙权送儿子做人质,被孙权拒绝,曹操很可能就已经把他列入了黑名单。征荆州,灭刘表,至少可以警告孙权一下,这才有写给孙权的那封恐吓信。
  可惜曹操的想法完全落空。孙权没被吓着,反倒与刘备联合,一把火把他烧得焦头烂额。刘表虽然死了,刘备却强大起来。江陵虽然到手,却又丢了,等于没有。曹操得到的,只有襄阳。但是,江陵仍然在对方手里,他的脚步却再也不能迈过长江。
  这一回,曹操失大于得。
  赚得盆满罐满的是刘备。赤壁之战前,他先是寄人篱下,后是如犬丧家。然而短短四五个月,就咸鱼翻身今非昔比。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纷纷投降。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并自任荆州牧,治所公安(今湖北公安)。34
  刘备变成了战后的暴发户。
  孙权则由刘备上表朝廷,推荐为徐州牧。他甚至有可能远远见过曹操一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曹操与孙权在濡须(今安徽无为)相持不下,孙权便坐了一条小船到曹操的水军营中转了一圈,还让吹鼓手奏乐助兴。于是曹操喟然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后来孙权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上面只有八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外又附了一张纸,上面也只有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得信,立即撤军。35
  这就是赤壁之战的余波。
  因此,赤壁之战实在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关键。由于这场战争,鼎立之势已现,对峙之势已成。此后,南方和北方也曾有过征战,比如曹操南征孙权,关羽北战襄樊,但不是无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灭亡(如关羽),谁都不能再向前迈出一步。
  有成效的是东西之战,即刘备的夺益州和孙权的夺荆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璋投降,刘备入成都,益州归了刘备,刘备以荆州牧的身份兼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关羽被杀,孙权入江陵,荆州大部归了孙权,孙权以徐州牧的身份兼领荆州牧。
  至此,长江一线三州的归属完全改变。原来的三个宗室州牧刘繇、刘表和刘焉父子先后淡出江湖,南方成了孙权和刘备两大军阀的舞台。
  那么,北方又如何?
  
  第四章 三分天下
  
  容貌奇伟目露精光的孙权十分沉得住气,他相信的政治哲学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因此他总是后发制人,总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也总是笑在最后。
  称王不称帝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
  这似乎不可思议。
  吃了败仗,野心膨胀,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可惜曹操并不是只讲道理的人。或者说,他有他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战场上没拿到的,得在官场上捞回来。当然,官场上步步高升,得靠战场上节节胜利。所以曹操又有了三次军事行动,每次都在官场上另有收获。
  三次的收获是:西征马超、韩遂归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南征孙权归来,封为魏公,建立魏国;征张鲁归来,由魏公晋升为魏王。
  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极,礼节和仪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
  于是,代汉的呼声高涨起来。
  带头劝进的是陈群和夏侯惇(读如敦)。陈群说,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有何不可?夏侯惇则说,为民除害就是万民之主,魏王称帝何必犹豫?
  曹操断然拒绝。
  他说:如果天命在我,那我就做周文王。1
  这话曹丕听进去了。曹操去世几个月后,他就逼汉献帝禅位。只不过,他给曹操上的谥号是武帝。
  那么,曹操为什么只称王,不称帝?
  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世受汉恩,报答之心犹存;信誓旦旦,总不能自食其言。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话。
  曹操形象不好吗?
  可能。在《三国志》一书中,袁绍、刘表、周瑜、诸葛亮都是一表人才,曹操的身高和容貌却只字不提,可见不敢恭维。匈奴使节来朝,曹操让崔琰做替身,也可见自惭形秽。东汉风气以貌取人,曹操不能不有所顾忌。2
  刘备和孙权也是障碍。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公然称帝,这两个人马上就会跟着上来,“篡汉”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何况都称帝,就没有了“中央”,刘备和孙权也就从“地方”变成了“对方”,岂非便宜了他们?
  因此,当孙权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表称臣极力劝进时,曹操便拿着孙权的信对大家说:这小子是要放肆地把老夫搁在炉子上烤呀!3
  但,封公,建国,称王,一个不能少。
  转折点是封魏公。表面上看,从侯爵到公爵,不过是爵位高了一等。但,封侯只是赐爵,封公却是建国,可以有自己的社稷和宗庙。曹操封为魏公,就意味着他能名正言顺地在魏郡建立一个独立公国。
  以后称王,也顺理成章。
  后来曹丕称帝,更是水到渠成。
  那么,如此重要的一步,是谁帮曹操迈出的?
  董昭。此人总是在关键时刻出场。当年帮助曹操迎奉天子的是他,现在策划封魏公称魏王的也是他。为此,董昭东奔西走,上蹿下跳,造足了舆论,做足了文章,终于形成议案,并得到皇帝的批准。4
  但,董昭也在一个人的面前碰了钉子。
  这个人就是荀彧。
  荀彧出身名门,祖父当过县令,父亲当过国相,叔父位至三公。他本人既是名士,又是重臣,在士林中威望甚高,好评如潮,在朝廷官居尚书令(宫廷秘书长),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则相当于萧何兼张良。
  显然,如果由荀彧领衔提出封公建国的议案,较之董昭等人,分量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适得多。
  所以,董昭要以秘密征求意见的方式去见荀彧。
  荀彧却泼了一瓢冷水。他对董昭说,曹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原本为的是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他秉持的是忠诚,坚守的是谦让。君子爱人以德。你们如果真爱曹公,就该帮他保持晚节。封魏公,怕不合适。
  曹操深感失望并大为光火,竟以劳军的名义把荀彧调往东征孙权的军中。荀彧走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就一病不起,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岁。5
  荀彧的死因有两种说法:忧郁而死,被逼自杀。据说曹操派人给他送去了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于是荀彧服毒。这事当时就闹得沸沸扬扬,朝野谣言四起,至今仍是无法破解的悬案和疑案。6
  其实,荀彧是死于理想的破灭。
  荀彧、鲁肃和诸葛亮,可能是曹操、孙权、刘备三大集团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行动纲领和战略方针,也都影响了各自的君主。因此他们不能以“谋士”名之,而应该称为政治家。
  但,三人的情况却不相同。
  鲁肃最简单。他不是名士,孙权也不是士族,没那么多负担。所以鲁肃可以直言“汉室不可复兴”,孙权也可以一会儿反曹,一会儿降曹。因为在孙权那里,反曹与拥汉不矛盾,降曹与拥汉也不矛盾。要对付刘备,就说曹操是汉相;要联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