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友邦而言,阔别近50年之后,回到上海有特别的意义——这块长江下游的三角地是其创始人科尼利厄斯·范德·史带(Cornelius Vander Starr)的发迹之地。
    史带开拓了美国友邦的事业,但是真正让友邦如日中天的却是另外一位强人——格林伯格。史带晚年所做两件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是钦定格林伯格(Maurice R。Greenberg)接班;另外一件则是将个人之全部财产捐赠史带基金会(Starr Foundation)。
    “All Is Greenberg”
    格林伯格生于1925年,出身低微。
    为改变命运,17岁时,他投身军营,并参加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退伍后进入纽约法学院学习。不过,格林伯格没有成为律师,而是卖起了保险。1960年,他被友邦的创办人史带看中并委以重任。这成为其命运的真正转折,此时的格林伯格仅为35岁。
    1967年,格林伯格接班成为AIG新掌门。
    格林伯格接班后一年,AIG上市,市值仅为3亿美元。
    由AIG前高管执笔的《友邦背后的金融帝国》写道,在1968年的时候,AIG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家以在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等地销售美国其他保险公司保单的保险代理公司。此外,虽说那时它还在日本、中国香港、菲律宾等亚洲地区有自己的保险业务,并持有国内公司大部分的股权,但从各方面来说,它跟哈特福德(Hartford)、纽约保险(New York)和波士顿(Boston)等保险巨头还相距甚远。而到了世纪之交,AIG早已超越了Equitable人寿保险、John Hancock互助人寿保险公司、Aetna、Travelers、大陆保险(Continental)等其他30年来一直傲视保险业的多家巨头。
    自1967年至2005年,格林伯格先后担任AIG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近40年,AIG发展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并为其股东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会计丑闻卸任之前,格林伯格这个倔强老头所执掌的AIG市值高达6000多亿美元(截至2004年12月31日)。
    格林伯格的强势掌控非同小可。有人说,其实AIG有另外一个表达,“All Is Greenberg”。
    在格林伯格带领下,AIG不断开疆拓域。
    资产管理、飞机租赁等业务先后纳入AIG的版图。格林伯格支持产品创新(或者说冒险),新型产品几乎囊括所有的风险,包括网络身份失窃和劫机保险等。
    “任何新概念在AIG都能找到愿意聆听的耳朵”,格林伯格曾说。但是,恰恰因为过度地涉足金融衍生品,就在格林伯格离开3年之后,几乎要了AIG的命。
    生活中的格林伯格,是一个性格刚硬之人。因为类似军人的行事风格,人们喜欢将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著名的铁血将军巴顿类比。这位“老头子”最经典的做法是在周末或者放长假的时候把下属叫过来,将他们痛骂一顿。
    一个采访他的记者回忆,格林伯格绝非温文儒雅,而是咄咄逼人。“可以想象,他手下成千上万的员工有多痛苦。”
    尽管性格如此,却并不妨碍格林伯格的商业天赋。其实,友邦能够率先打开中国寿险的大门并非依靠史带的积累,而是获益于格林伯格本人超凡的政治和商业嗅觉。
    20世纪70年代,当国际战略投资家们还没有把中国纳入视线范围的时候,格林伯格就已经嗅到了一个大国的开放前奏。1975年,格林伯格第一次访问中国。这一年,AIG率先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讨索赔和再保险协议,成为与中方合作的首家美国保险机构。之后的30多年里,他每年都要造访中国几次。
    “你不能忽视这样规模的国家。”
    首次访华后,格林伯格通过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合作,一点一点地试探、熟悉、渗透中国的市场。
    1980年,AIG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合资成立了“中美保险公司”,在纽约和香港经营业务。同年,AIG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成为外国金融机构在华开设的首家代表处。虽然中美保险公司因为意见分歧无疾而终,但是这并不妨碍格林伯格的判断和执著。
    不仅如此,格林伯格运用其超凡的政治敏感,数度于关键时刻,脱颖而出。行走于中国政商两极,格林伯格成为在中国最善于讲政治的外国人之一。
    1989年,许多外国公司撤离中国。但AIG不仅没有从中国撤资,反而增加了对华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为加入WTO几经挫折,而格林伯格四处发表演讲,倡议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并尽快完成与中国的入世谈判。
    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格林伯格再次来到中国,并向全世界呼吁,中国值得投资。
    在上海,史带基金赞助了一家儿童医院。在北京,格林伯格从一位巴黎古董交易商手中买到了北京颐和园的原始雕刻门,将其归还。
    1990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决定创建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格林伯格抓住机会,担任会议首任主席。该会议主要是向市长提供有助于提高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上海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信息与建议。
    除了上海,1994年和1999年,他还分别当上了北京和广东的“洋顾问”。1997年,格林伯格荣膺上海市荣誉市民殊荣。不仅如此,格林伯格亦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顾问委员会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国际咨询会成员。
    格林伯格坚定的政经立场终于获得丰厚的回报。1992年,友邦如愿以偿地回到上海,而且重回史带创业的外滩大楼。总结自己花费17年时间获得一张牌照的经历,格林伯格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耐心要比压力更加有效。”
    这只是其中一例。
    2003年,AIG投资花费2亿美元购买了国内最大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保9。9%的股权,获益颇丰。
    16年中,友邦保险在中国已拥有8个分支(上海、北京、深圳、广东、江苏、东莞、江门、佛山)机构。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友邦在保险竞争最激烈的上海一直保持着外资中的龙头地位。此外,其经营财产保险的美亚保险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外资产险公司。
    成也格林,败也格林。这种独特的资本结构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好的方面,独资的方式使友邦从制度上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源头,避免了合资寿险公司的覆辙。坏的方面,使得友邦每开一个分公司均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一个独立的山头。一家公司七八个儿子,不仅成为市场的一个奇观,也妨碍了友邦内部的整合。
    2005年,格林伯格因会计丑闻黯然下台之后,AIG在中国也受到了重挫。友邦在中国接连遭遇地下保单质疑、团险牌照失手、重疾险风波等系列事件。
    接任者挑战重重。2005年10月,就在格林伯格被迫辞去AIG董事长后不久,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韩正说,格林伯格是中国的“老朋友”,他的继任者马丁·沙利文(Martin Sullivan)是“新朋友”。
    但是,中国人似乎更愿意和有30年交情的老朋友待在一起。《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曾经见证一个细节,一次跨国公司CEO聚会上,AIG新任首席执行长马丁·沙利文(Martin Sullivan)一刻不闲地跑东跑西,忙着去和与会的中国官员寒暄应酬。但是在房间的另一头,另一位来自美国的大腕级人物却完全是一付众星捧月的架势,一批和他相识数十年的中国老朋友正和他聊得热火朝天。毫无悬念,他就是莫里斯·格林伯格。
    格林伯格卸任之后,AIG遇到了一个尴尬的竞争对手。
    2005年起,格林伯格出任史带基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领导史带基金在全球范围内从事产业投资。该基金会是美国最大私人基金会之一,现有资产约35亿美元。
    2007年9月,保监会批复3家海外保险机构在国内的办事处申请,其中就包括格林伯格掌管的美国史带公司(C。V。Starr Company),格林伯格另起炉灶之心似乎昭然若揭。
    作为对应,《华尔街日报》曾报道,AIG启动了一项复杂微妙的工程,请这些重点机构和相关人士把以前邀请格林伯格担任的顾问或者会员身份交给现在的AIG高管:沙利文或者中国业务高管谢仕荣(Edmund Tse)。
    后格林伯格时代,AIG和AIA何去何从都将是待解的世纪悬念。3年之后,2008年,AIG这头超级恐龙却不得不面对生死考验,这绝对超出彼时任何最悲观的预期。
    图3…2 AIG在中国(2008)的版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是魔鬼,还是天使?代理人制度是非
    友邦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1992年,友邦率先将寿险代理人机制引入中国,并在当年年底培养出内地市场第一批36位寿险保险营销员,成为上海滩最早的“跑街先生”或者“跑街小姐”。
    这改变了中国寿险的商业模式。如下的文字,记录了代理人制度的魔力。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落户上海,带来了寿险营销个人代理制。到1994年底,友邦保险公司共招收保险营销员近5000人,业务量超过1亿元人民币。1995年美国友邦又获准在广州开展寿险业务,当年公司营销队伍就发展到8000人,新单标准保费收入近3。88亿元人民币。
    代理人仿佛一颗原子弹,引爆了中国的寿险市场。友邦引入内地市场的代理人制度,其实是复制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个人营销模式,这一模式在台湾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功,内地也一样。
    友邦之后,国内保险公司纷纷效仿,极短的时间内,这一制度被快速复制,带动了中国寿险业超常规发展,保费收入迅速超过产险,改变了产险和寿险的市场格局。
    代理人的奇迹不仅在于规模,而且是实在的利润——仅仅用了3年,上海友邦就实现了赢利,而普通保险公司的赢利周期在5~7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