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 平时代-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他对他们的个人生活不感兴趣,也不在乎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专注于提供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最为需要的坚强领导, 
并使他们的共同事业有一种方向感。他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不会反覆无常。众所周知,他只抓大事,具体工作留给 
别人去做。他不是那种事必躬亲的人。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邓小平要比像神一般的毛泽东更易于接近;人们在谈到毛时毕恭毕敬,对邓却可以直 
呼其名枣「小平」。他对自己的毛病也很坦然,对客人说自己有三个坏习惯枣抽烟、喝酒、吐痰,而且从中自得其 
乐。 
邓小平坚定地为党和国家谋利益,不为自己的朋友捞好处。自 16 岁离家之后,他再没有回去看望过父母或回乡 
探过亲。他明确表示自己不代表某地、某派或某些朋友。他最亲密的同事都是为共同事业一起工作的同志,而不是在组 
织的需要之外效忠于他的朋友。他和妻儿的关系特别亲密,但他严守党纪,从不向家人透露高层机密,尽管他的妻子和 
四个子女也都是党员。作为严守军纪的军人,他接到命令就会勇往直前,即使他知道这会带来严重伤亡。 
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喜欢邓小平。有人认为他独断专行,不尊重别人的意见。知识分子对他在 1957 年反右运动 
中压制大胆敢言的人很反感。有人认为他过于急躁,太想冲在前面,太想强调纪律。就像任何出色的军人一样,他希望 
下属有令必行。他欢迎别人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建议性意见,但是外国人和政治异见人士对党的批评则会让他勃然大怒。 
他对内战和文革的混乱记忆犹新,因此认为中国的社会秩序很脆弱;如果他断定它受到威胁,就会作出强硬的反应。作 
为最高领导人,他准备按自己的日程表大胆实行改革开放。简言之,当他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时,他是个严守纪律、经 
验丰富的干部,决心为党和国家的需要而服务。 
这个人的使命:建设富强的中国 
在 1978 年以前的将近二百年里,中国的其他领袖人物和邓小平一样,一直试图找到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0…13' 
这个与罗马大约同时建立的帝国体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尽管经历过一些中断和调整,它不但在统治的人口之众、延续 
时间之长上超过世界上的任何政府,而且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文明。在这样偌大的一个国度里,从这头到另一头要花上一 
个月的时间,因而朝廷官员不可能严密监督每个城镇和乡村执行全国性法规的情况。朝廷发明了令人赞叹的科举制度, 
择优选出官员,培训他们,并在予以监督的同时也赋予他们很大的地方自主权。 
到 18 世纪末时,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地区商业的发展,加之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已经到达中国沿海地区,帝国体 
制遭遇到危机。当时中国有大约 1;500 个县,各县平均人口约 20 万,仅靠一个小小的县衙治理。军事、交通、制造业 
和运输新技术枣例如火药和船舶枣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和新兴社会势力的发展,使有限的基层政府无力应对。在过 
去二三百年里,朝廷一直限制地方经济,尽量不使其越出帝国的控制范围,而如今北京的统治者却不得不尽力使帝国体 
制适应这些变化。 
但是中国幅员之辽阔却给他们带来了麻烦。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它在过去 200 年里又翻了一番,而且仍在 
迅速增长。在这个时期,它的版图也向着西部和东北方向扩张。在沿海一带,甚至在内陆某些地区,中国军队挡不住外 
国人的入侵,各地官员也无法阻止商业活动的扩张。 
帝国体制受到的挑战日益严峻,但它仍难以让朝廷相信这个几乎延续了两千年的体制正面临着严重威胁。从 1861 
到 1875 年,就在邓小平的祖父节衣缩食扩大自己的田亩时,同治皇帝手下的一批官员则试图平息有增无减的社会乱象。 
他们没有认识到为了应付国内新兴社会势力和虎视于国门的外敌,需要进行何等深刻的变革,因此他们仍然竭力维护传 
统的威严枣派兵平息叛乱,整饬科举,强化儒家教育,以及大举重修宗庙。 
同治皇帝的继任者们相信传统体制已然动摇,甲午海战败于蕞尔岛国日本,尤其令他们感到震惊。1898 年,在 
27  岁的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有维新思想的官员急不可耐地在百日之内连下四十道变法诏书和谕旨,试图建立新秩序。 
他们兴办新学,派员留洋研习西方的现代学问。但是,日本人学西洋、图改制用了二三十年时间,戊戌维新派却未能建 
立为变法提供支持的政治或制度基础。被变法吓坏了的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终止了变法。虽然后来她也废科 
 
 
举、练新军、筹备立宪,但她同样未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本应用于扩建海军的银两,竟被她挪去建造石舫和奢靡的 
颐和园。受制于既有的习惯和制度,错综复杂的帝国体制难以改变。 
到邓小平 1904 年出生时,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国已是积弱难返,面对内忧外患一筹莫展。1911 年,一小批 
反叛者在武昌占领了湖广总督和第八镇统领的官署,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帝国体制随之土崩瓦解。1911  年的事 
件被称为「辛亥革命」,倒不如将它称为「崩溃」更为恰当。它不是组织有序的革命力量带来的结果,而是对帝国体制 
失效作出的反应。一些有才华的朝廷要员对中国面临的问题作了很有洞见的分析,也提出了创新建议,但是从整体上说, 
统治者无力完成使帝国体制应对挑战的使命。 
与保留了天皇的日本和仍允许国王在位的英国不同,辛亥革命彻底废除了帝制,建立了一个名义上的共和国,但 
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有效取代帝国统治的政府结构。辛亥革命之后,相继登场的领袖枣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和毛 
泽东枣都试图建立一种能使中国变得富强的新体制。 
袁世凯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有威望的军事领袖,他想以军事手段统一中国。可是他无法赢得民间领袖的拥护,也无 
力克服各地那些在帝制衰败之际为保一方平安而武装起来的地方军阀。 
孙中山曾与兄长一起在檀香山读书多年,他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宣传家和筹款人。他先是鼓动革命,后又试图建 
立一个统一的政府。辛亥革命之后,他最初担任的角色是与袁世凯合作组建政府枣为此后来在 1940 年被尊为中华民 
国国父,但他很快就输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倒台后,孙中山于 1923 年在广州组建政府,希望使它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 
府。他还组建了国民党来为国家提供政治领导,在名义上建立了一个有民主框架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吸引了一批爱国 
的青年才俊,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中共领袖的人物枣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和林彪,这些人当时也是国民党员。他强 
化了民族主义,鼓励年轻人出洋留学,促进了大众媒体的发展。但是,面对混乱的国情,他既缺乏组织能力,也缺少建 
立有效政治体制的必要支持。他于 1925 年怀着未竟的梦想去世。 
蒋介石曾是一名在日本受过训练的年轻军官,孙中山将他带到广州,让他担任刚成立的黄埔军校的校长。蒋在这 
里培养了一批新式军官,他们将领导军队统一全国。蒋介石在 1925 年接过孙中山的衣钵,但他难以控制国民党内部的 
共产主义者与右翼之间日趋激烈的斗争。这场党争后来发展成双方反目。蒋介石在 1927 年 4 月断然清党,屠杀了那些 
拒绝放弃共产主义、拒绝宣誓效忠国民党的人。蒋介石是个颇有才华的军人,但是为了进行统治,他要和诸如大商人、 
地主和军阀这样的权势集团合作,而那些人已经失去了普通百姓的支持。在并不稳固的军阀同盟的支持下,他成为了中 
国政府的首脑,可是他无力控制腐败和通货膨胀,从而失去民心,在后来的内战中输给了更加团结的共产党;后者在抗 
战期间建立了强大的党和军队,并利用城市居民对于物价飞涨的恐惧和农民想通过重新分配地主财产获得土地的愿望, 
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毛泽东是个魅力十足、有远见和智慧的杰出战略家,也是一个精明狡猾的权谋家。他率领中共打赢了内战,在 1949 
年统一全国,收回了外国占领的大部分领土。他在内战期间积蓄的军队足够强大,加上共产党的组织纪律和宣传,使他 
得以在 1950 年代初建立起一套政治结构,比帝制时代更深地渗入到乡村和城市。他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政权, 
并在苏联帮助下着手建设现代工业。到 1956 年时,国家已稳定有序。毛泽东原本有机会给中国带来富强,然而他却把 
国家拖入了想入非非的乌托邦,导致严重的食品短缺,致使数以百万计的民众非正常死亡。在他统治的 27 年间,毛泽 
东不但消灭了资本家和地主,也毁掉了很多知识分子和自己手下的老干部。1976 年毛去世时,国家仍然处在混乱和贫 
穷之中。 
邓小平在 1978 年上台时,具备许多他的前辈所没有的优势。在 19 世纪中叶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新技术和沿 
海地区的发展给中国的体制带来了多么严峻的挑战。清末的维新派对于落实新观念需要怎样的制度变革也没有清楚的认 
识。在袁世凯和孙中山时代,既无统一的军队,也没有能把角逐权力者团结在一起的政权结构。而毛泽东没有出国的经 
历,他在掌权后由于冷战的原因也得不到西方的援助。 
邓小平上台时,毛泽东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统治体系,引入了现代工业枣这些都是邓小平可以 
利用的优势。很多高层领导人认识到毛的群众动员体系已经失效,中国的科技已大大落后于外国,中国亟须向西方学习。 
整个体制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邓小平能够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