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 平时代-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 Empero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24…6'参见 G。 William Skinner;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s 1; 
2; and 3;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no。 1 (November 1964): 3…44; 24; no。 2 (February 
1965): 195…228; 24; no。 3 (May 1965): 363…399。 
'24…7'关于将城市的先进物质带到乡村,可以参考  Rachel  Murphy;  How  Migrant  Labor  Is 
Changing Rural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and Leslie T。 Chang; 
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 (New York: Spiegel and Grau; 2008)。 
'24…8'有关的法律着作见 Stanley B。 Lubman; Bird in a Cage: Legal Reform in China after 
Mao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Randall Peerenboom; China's Long 
March  toward  Rule  of  Law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Jianfu  Chen; 
Chinese Law: Context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2008)。 
'24…9'Anita  Chan;  China's  Workers  under  Assault:  The  Exploitation  of  Labor  in  a 
Globalizing Economy (Armonk; N。Y。: M。 E。 Sharpe; 2001); Chang; Factory Girls。 
'24…10'Ezra F。 Vogel; 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有关在中国外企工厂曝光的超时用工现象,见  Chan;  China's 
Workers under Assault。 
 
 
'24…11'Martin  King  Whyte;  Small  Groups  and  Political  Rituals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Gail E。 Henderson and Myron S。 Cohen; The Chinese 
Hospital: A Socialist Work Uni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Andrew G。 Walder;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24…12'Deborah   S。   Davis;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Scott Rozelle and Jikun Huang; 〃The Marketization of 
Rural China: Gain or Pain for China's Two Hundred Million Farm Families?〃 in Jean C。 Oi; Scott 
Rozelle;  and  Xueguang  Zhou;  eds。;  Growing  Pains:  Tensions  and  Opportunity  in  China's 
Transformation  (Stanford;  Calif。:  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Stanford University; 2010); pp。 57…85。 
'24…13'Martin King Whyte; Myth of the Social Volcano: Perceptions of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4…14'作者 2010 年 12 月与中共党史专家沈志华的交谈。 
 
 
邓小平时代的关键人物 
(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云 

邓小平和陈云自 1930 年代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他们都在上海,都参加了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共地下党。'25…1' 
从那时起直到 1980 年代,他们在党内斗争中大都站在一起。两人在 1953 年主动向毛泽东揭发高岗,从而阻止了中共 
在 1950 年代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分裂。在 1960 年代中期,两人都受到毛泽东的排挤,但也都免于灭顶之灾。不 
过从 1981 年到 1982 年开始,这两位领导人的长期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他们对发展速度发生了意见分歧。1984 年以 
后,当邓小平开始推动城市改革和加快发展时,他们的分歧变得更加尖锐。他们分别成为中共高层干部中更广泛团体的 
代言人,成了著名的「一山二虎」。 
陈云和邓小平继续为党的利益合作共事,尽量不让外界知道他们之间的分歧。但是在 1980 年代,尤其是 1984 
年以后,这种分歧成为党内政治路线的分界线。陈云一向担心冒进,他不太愿意冒险,对遏制通货膨胀更为坚决;他对 
苏联有较多好感,不愿跟资本主义国家加强联系,不愿扩大市场作用,更坚定地按党内程序办事。邓小平则更喜欢进行 
试验,突破条条框框,向西方敞开大门,敢闯敢干。陈云和邓小平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陈云在落脚之前,要搞清楚每 
一块石头是否牢靠。 
陈云在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这不仅因为他在经济上的非凡成就,还因为他在高层长期任职的经历,1930 年代 
他在使苏联接受毛泽东的过程中的贡献,他在延安建立中共组织系统的工作,他在中共占领全国的过程中建立起城市管 
理体制时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为了防止毛泽东在大跃进中走极端所做的努力。有些人认为他过于谨小慎微,但人们普遍 
尊敬他的政治判断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以及他坚守原则奉献于党的精神。那些担心邓小平不顾其他领导人的意见就搞大 
动作的高层干部,会从陈云那里寻找支持,而在 1980 年代后期希望进行大胆的市场化试验的人则把陈云当作对立面。 
即使邓小平想让陈云靠边站,能否做得到却令人怀疑。1984 年以后,尽管路线分歧使两人沮丧,但他们尽量做到了和 
平相处。 
陈云出身寒门,这与地主出身的邓小平形成鲜明对比。他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后由外祖母养育。七岁那年外祖 
母也去世了,此后他与舅舅一起生活到十四岁。他的老师在这一年安排他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了学徒,陈云先是在印刷 
厂干活,后来成为店员。 
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最大的学术出版商,是中国学术生活的一个中心,陈云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了自学。他读书听 
课,参加有关外部世界的辩论。他对商务印书馆最高层的资本家挣多少钱算过一笔账,由此推算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程度。他的计算与共产党对帝国主义的解释一致。他在世界观形成时期是上海的一名店员,他从未失去反帝热情,总担 
心他在上海看到的罪恶资本主义有一天会卷土重来。 
1925 年 5 月 30 日英租界警察向上海的人群开枪射杀了几名中国人后,陈云参加了示威活动,同年年底他加入 
中国共产党,时年 20 岁。他发表演说,写文章,讲述帝国主义如何欺压中国和资本家如何让工人遭受苦难。 
1927 年国共决裂后,陈云被迫转入地下工作,经常变换姓名和住址。他还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负责暗杀可能杀 
害过中共党员的国民党官员。与在资本主义国家生活过五年的邓小平不同,陈云憎恶他在 1920 年代的上海看到的资本 
主义,所以他从未去过资本主义国家,后来也不参与和西方领导人的会谈。 
国共决裂后的 1928 年,来自苏联的共产国际代表指示中共要依靠工人,因为知识分子多数出身于地主和资产阶 
级家庭,不是革命运动的可靠基础。当时的中国工厂数量极少,也几乎没有受过足够教育、能够担起领导责任的工人, 
中共迫切需要聪明的「工人」进入领导层。陈云在商务印书馆时就是劳工领袖,又在那里的环境中受过良好教育,因此 
迅速得到提拔。事实上,尽管他比邓小平小一岁,但在他 1931 年当选中央委员后的 20 年里,他在党内的排名一直远 
远高于邓小平。 
1933 年在江西,陈云作为唯一具有「工人背景」的高层干部,很快就被提拔为政治局常委,从而成了中共的七 
名最高领导人之一。在 1935 年长征途中著名的遵义会议前夕,陈云参加了黎平会议,会议决定扩大参加遵义会议的人 
 
 
数,其中包括更多拥护毛泽东的人,这为毛泽东在遵义取得优势铺平了道路。遵义会议之后,势孤力单的中共为了维持 
共产国际的支持,需要有人与上海的共产国际重新建立联系,向它汇报中共领导层的变动;而陈云可以装扮成会讲上海 
话的当地商人,因此被党的领导选定前往上海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可是他到了上海后处境险恶:很多投靠国民党的前 
中共党员很容易把他认出来。于是他按照别人的建议乘货轮去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又从那儿转赴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向 
苏联领导人汇报了遵义会议的情况枣尤其是毛泽东的崛起。之后,他在莫斯科驻留了两年。 
邓小平在莫斯科时,那里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而陈云在莫斯科时,史太林已经建成社会主义体制并制定了 
苏联的五年计划。邓小平去苏联时是学生,陈云去苏联时则是中共高层干部,可以跟苏联领导人交往,甚至见过史太林。 
离开莫斯科后他在新疆住了半年,试图在那里建一条中苏之间的固定运输通道,但这项工作因为地方军阀马步芳及其骑 
兵队的阻扰而失败。 
后来,陈云在 1950 年代初中国的经济计划中发挥了领导作用,他与苏联顾问有着良好的关系,在他们的帮助下 
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与  1960  年代初领导过中苏论战的邓小平不同,陈云一直与苏联领导人关系良好。他 
1937 年底回延安成为毛泽东队伍中的一员后,负责组织部的工作。延安的局势要比江西苏区更稳定,这使他得以建立 
起党员的人事档案,由于当时的组织部也管着党员的个人生活,包括他们的家庭关系和婚姻,所以陈云十分了解所有中 
共的重要领导人。陈云积极发展来自城市的青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