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 平时代-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沿海城市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但是 1986  年冬天他去了桂林和重庆。1987  年他因为将胡耀邦撤职而带 
来的麻烦没有离开北京。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85 年 1 月 31 日,1986 年 1 月 24 日, 
1986 年 1 月 31 日,1988 年 2 月 10 日,1988 年 2 月 23 日,1989 年 1 月 21 日,1989 年 2 月 16 
日,1990 年 1 月 20 日,1990 年 2 月 13 日。 
 
 
'23…45'邓小平在 1985 年去上海时,有机会看到他在 1984 年前一次去上海的访问和决定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但是 1986  年冬天他去了桂林和重庆。1987  年他因为将胡耀邦撤职而带 
来的麻烦没有离开北京。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92 年 2 月 7 日,页 1339。 
'23…46'2003 年 10 月对陈开枝的采访。 
'23…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上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0),1992 年 2 月 3 日,页 441。 
'23…48'我本人曾在 1973 年去这家商店,当时里边只陈列着朴素的棉布和热水瓶。 
'23…49'童怀平、李成关:《邓小平八次南巡纪实》,页 285…294;《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992 年 2 月 21 日,页 1341。 
'23…50'香港、深圳和外国报道的目录见黄宏主编:《硬道理:南方谈话回眸》,页  192…200; 
Fewsmith; China since Tiananmen; p。 242; n65。 
'23…51'陈毛弟:〈江泽民考察上海时强调全党要始终不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加 
快改革开放步伐〉,《人民日报》,1992 年 1 月 20 日,第 1 版;Kuhn;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pp。 214…215。 
'23…52'Kuhn;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p。 214。 
'23…53'Kuhn;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pp。 213…214。 
'23…54'1992 年 2 月 20 日,转引自 Miles; Legacy of Tiananmen; p。 101。 
'23…55'Zhao; 〃Deng Xiaoping's Southern Tour;〃 p。 750; Miles; Legacy of Tiananmen; pp。 
100…101;  另参见黄宏:《硬道理:南方谈话回眸》,页 195。 
'23…56'对这份文件的权威性概述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92 年 2 月 28 日,页 1341。 
邓小平在深圳和珠海讲话稿的定稿见 SWDXP…3; pp。 358…370。 
'23…57'Miles; Legacy of Tiananmen; pp。 99…100; n50。 
'23…58'Miles; Legacy of Tiananmen; p。102。 
'23…59'黄宏编:《硬道理:南方谈话回眸》,页 237;Fewsmith; China since Tiananmen; p。 
62。 
'23…60'Kuhn;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pp。 219…220。 
'23…6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993),下册,页 2055…2089。 
'23…62'SWCY; 3:370。 
'23…6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92 年 7 月 23…24 日,页 1349…1351。 
'23…64'Tony  Saich;  〃The Fourteenth Party Congress: A Programme for Authoritarian 
Rule;〃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2 (December 1992): 1141…1142; Richard Baum; Burying 
Mao: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364…368。 
'23…65'Saich; 〃The Fourteenth Party Congress;〃 pp。 1142…1146。 
'23…66'Saich; 〃The Fourteenth Party Congress;〃 pp。 1146…1148。 
'23…67'Kuhn;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p。 222。 
'23…68'例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93 年 1 月 22 日,页 1359。 
'23…69'吴国光:《逐鹿十五大:中国权力棋局》(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23…70'Kuhn; 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p。 223; Fewsmith; China since Tiananmen; 
pp。 67…68。 
'23…71'    朱    健    国    :   〈    李    锐   谈    「    焦   国    标    讨   伐    」    :   痛    感    始   皇    难    绝 
缘〉,  newcenturynews/Article/gd/200710/20071005150035。html ,2010 

年 8 月 16 日访问。 
 
 
'23…72'Saich; 〃The Fourteenth Party Congress;〃 p。 1154。 
'23…73'Ding  Lu;  〃China's  Institution  Development  for  a  Market  Economy  since  Deng 
Xiaoping's 1992 Nanxun;〃 in John Wong and Yongnian Zheng; eds。; The Nanxun Legacy and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Post…Deng Era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1); pp。 51…73。 
'23…74'《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97 年 2 月 19 日,页 1375。 
'23…75'《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97 年 2 月 25 日;Jim Lehrer; host; 〃Transcript 
on          Deng's          Legacy;          February          25;          1997;〃On          Line          Focus; 
atpbs。org/newshour/bb/asia/february97/deng_2…25。html; 2010 年 3 月 5 日访问。 
 
 
第 24 章 

转型的中国 
邓小平于 1992 年退出政治舞台时,完成了一项过去 150 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和他的同 
事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 
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 
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邓小平时代发生的转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高度发达的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规模和多样性,当时世界格 
局的性质,共享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全球体系的开放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无数具有创造力和勤奋工作的人们的贡献等 
等。但这种转型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当时这位最高领导人被赋予相当大的自由去引导政治过程,并拥有最终决定权, 
所以这一转型也是由邓小平这位领导者个人塑造的。当然,这一巨变的思想基础来自很多人,而且没有人完全预见到了 
事情将如何展开。改革开放并非由邓小平启动,它是邓小平上台之前在华国锋的领导下起步的。邓小平也不是手持伟大 
蓝图、主宰着变革的设计师;事实上,这个变革的时代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 
不如说,邓小平是为转型过程提供全面领导的总经理。他把各种想法进行梳理和总结,用他的团队和群众所能接 
受的步调和方式展示给他们。他在最高层提供稳定的领导,使人们能够在经历巨变时保持信心。他的工作是选拔和指导 
一个团队,让他们齐心协力开创并落实各项改革。他是解决难题的人,努力找出有利于国内外相关各方的解决方案。他 
帮助培育起强有而力的统治结构,使之得以在中国人努力适应迅速变化的新环境时保持控制。他在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 
制定实现最重要目标的战略过程中发挥着领导作用。他向民众解释政策,以直白的方式讲明他们面对的整体形势和需要 
采取的具体措施。如果出现争议,他是作出最终决定的人,并尽量将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分歧最小化。他支持对人们进 
行激励,也支持给人们提供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的希望,以免让人们以后失望。他赞成给各种专家枣科学家、经 
济学家、管理者和知识分子枣足够的自由,使他们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当他担心脆弱的社会秩序可能受到破坏时, 
也会限制他们的自由。在改善同其他大国的交往、与它们的领导人建立切实可行的关系时,邓小平扮演着核心角色。邓 
小平的全部工作都受一种深刻信念的指导: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将给中国带来最大的进步; 
而这一嫁接外国科技与管理的过程对中国既有体制所带来的震荡不仅是可控的,而且为了全体国民的福祉也是值得大力 
推行的。 
无论中外,在邓小平谢幕之后长大的人,都很难体会邓小平踏上这个旅程时面对的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一个把全 
然不同的新思维拒之门外的国家,文革中受迫害者和迫害者之间的深刻裂痕,骄狂的军队干部对裁军和减少军费的抵制, 
民众对帝国主义和外国资本家的敌视,城乡社会保守的社会主义结构,城市居民对接受两亿农民工的抗拒,以及因一些 
人依然穷困而另一些人先富起来所引发的纷争。 
但是,当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了由毛泽东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 
运转的全国性的政党和政府;他有很多经验丰富、像他一样赞同深刻变革的老干部共事;他上台时有一个开放的世界贸 
易体系,其他国家愿意与中国分享资本、技术和管理,并欢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邓小平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个人品质,使他得以引领中国的转型。很难说除他之外还有哪个人能如此成功地把一 
系列特质组合在一起:权威、丰富的经验、战略意识、自信心、人脉关系和领导中国转型所需的政治判断力。那么,邓 
小平领导的这一转型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呢? 
从亚洲文明的中心走向世界大国 
 
 
帝制时代的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全球大国,甚至不是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它只是亚洲的一个地区性大国。鸦片 
战争以前,在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天下秩序」中,周边小的政治实体要向这个「中央帝国」的皇帝进贡。它们以这种 
方式承认中国文明相对于周边地区的优越地位。作为交换,中国允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