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邓小 平时代-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益,停止绝食,返回校园。学生们在他们制作的欢迎戈巴卓夫的横幅下听着广播,他们把戈巴卓夫视为值得中国效仿的 
政治改革家。其中一条横幅上写着「向民主的使者致敬」。'20…41'但他们仍然拒绝离开广场,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前来 
支持他们。政府别无选择,只好取消原定在广场举行的欢迎仪式,改在有重兵把守的机场举行了一个规模很小的仪式。 
邓小平和戈巴卓夫的会见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示威者试图冲进去,事件过程中打碎了一扇窗户。 
在绝食导致的纷乱中被迫改变欢迎仪式地点,这让邓小平和老干部们脸上无光,他们连自己首都的秩序都维持不 
了。不过,邓小平和戈巴卓夫的会谈进行得很顺利。在中国领导人中间,没有任何人像邓小平那样在中苏之争中扮演着 
核心的角色。他曾在 1960 年代初负责起草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又在 1963 年访问莫斯科,代表中国与苏斯洛夫交 
锋。但是,他也曾两次亲自为改善两国关系打下基础:一次是在 1979 年攻打越南后不久,另一次是 1985 年他请来访 
的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Nicolai Ceau?escu)向苏联领导人转达了中国就中苏关系正常化提出的条件。中苏两 
国外交官之间的谈判一直持续到 1989 年 2 月,双方才就越南停止占领柬埔寨的联合公报的措辞达成一致,并宣布了戈 
巴卓夫访问北京、开创友好关系新时代的日期。'20…42' 
邓小平精心地与美国官员保持沟通,以便不使中苏关系的改善损害中美关系。中苏双方一达成协议,邓小平立即 
在 1989 年 2 月 26 日会见了参加日本天皇葬礼后到中国进行短暂访问的美国总统乔治?布殊。邓小平向布殊保证中苏 
关系的改善不会影响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他首先回顾了中苏关系史,明确表示中国不会与苏联发展出 1950 年代那样 
的亲密关系。他说,中国将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因为这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20…43' 
他又派万里去消除美国和加拿大官员——包括在 5 月 23 日向布殊总统——的疑虑,与戈巴卓夫的会谈不会损害中国与 
美国和加拿大的关系。中苏会谈之后,他派钱其琛外长向美国通报了会谈的内容。 
5 月份,就在戈巴卓夫到访前夕, 
 
 
5 月 16 日邓小平与戈巴卓夫两个半小时的会谈中,钱其琛外长也在座。据他说,邓小平在会谈中兴致勃勃,甚 

至有些兴高采烈,因为他是依照自己的条件弥合了与苏联的裂痕。邓小平和戈巴卓夫都是改革家;84  岁的邓小平即将 

结束他的政治生涯,而 58 岁的戈巴卓夫才刚刚开始。邓小平毫无敌意地谈到过去与苏联的矛盾,他承认亲自参与过中 

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但是他说,争论的双方讲的「全是空话」。'20…44'他坦承「我们也不认为当时我们说的话都是对 

的」。邓小平不靠笔记,仅凭记忆就清楚细致地讲述了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他说,问题的原因在于苏联对中国不能总 

是做到平等相待。但是他又说,中国绝不会忘记苏联的援助为新中国打下了工业基础。邓小平同意结束过去的争论,放 

眼未来,使中国能够与各个邻国建立睦邻关系。戈巴卓夫对历史背景已有很好的了解,他言谈谨慎,表示赞同邓小平的 

看法,中苏作为邻国应当努力发展友好关系。'20…45' 

邓小平对戈巴卓夫发表了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讲话,但他毕竟年事已高——有人认为他当时也有些紧张,在欢 

迎戈巴卓夫的宴会上,他面对镜头时手有些颤抖,饺子竟从筷子上滑落下来。'20…46'  就在这一天,有大约 200 名绝食者被 

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广场上的绝食者还有大约 3;100 人。'20…47'邓小平很难忘记不断恶化的局势。 

戈巴卓夫在 5 月 16 日下午会见赵紫阳时说,他已经见过邓小平,但现在见到赵紫阳总书记,全部协定才算是得 

到了正式认可。赵紫阳解释说,邓小平仍在工作,中国仍然需要邓小平的智慧和经验,「因此 1987 年的十三届一中全 

会郑重作出决定,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仍要由邓小平同志掌舵」。'20…48'邓小平得知赵紫阳这些话后很不高兴。赵紫阳的支 

持者后来解释说,赵紫阳理所当然要纠正戈巴卓夫的印象,因为他与邓小平的见面也是正式的官方会见。赵紫阳后来也 

说,他是想保护邓小平的形象,而不是损害。'20…49'然而李鹏在日记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承认赵紫阳的说法是准确的, 

但他认为赵紫阳在这种场合说出来,是想把 1988 年的经济问题和导致学生示威运动恶化的决策责任推给邓小平。'20…50' 

事实上,像李鹏一样,邓小平确实认为赵紫阳的话是在指责他要对当前的问题负责。'20…51' 

全世界的记者聚集在北京,本来是要报道中苏和解的过程,却发现学生运动更加引人入胜。确实,广场上的大戏 

很快就使戈巴卓夫的访华黯然失色,不再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外国记者们很难不被学生的理想和热情所打动,而学生也 

远比以往的中国人更加大胆敢言。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他们愈加相信解放军不会对他们动武。有些学生意识到这是向 

世界展示的机会,便派会讲英语的示威者站在游行队伍的周边,向全世界讲述他们对民主自由的渴望和消除高层腐败的 

必要性。一些连续报道此事的外国记者力求做到不偏不倚,他们说,大多数学生其实对民主自由了解很少,对如何实现 

这些目标也没有多少想法。'20…52' 

在戈巴卓夫访华期间,广场上的学生数量日见增长。5 月 18 日尽管下雨,据国家安全部估计广场上大约仍有 120 

万人。'20…53'  抗议活动也扩散到了其他大城市,另有大约 20 万学生从外地涌入北京,路途遥远的甚至要坐数天火车。有 

些学生认为自己是为正义而来,因此像文革期间的红卫兵那样要求免费乘车。原定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戈巴卓夫记者招 

待会,由于车队无法通过广场,最后一刻改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20…54'但是大批记者并没有去记者招待会,而是仍然留 

在天安门广场。 

戈巴卓夫的到访不仅标志着中苏关系的转折点,也是学生运动的转折点。在此之前,邓小平希望学生能够听从向 

他们发出的爱国主义呼吁,在戈巴卓夫抵京前离开天安门广场。对邓小平来说,按中国的条件结束中苏分裂是一件大事, 

绝不能放弃把天安门广场作为举行欢迎仪式的地点。可是学生却不愿让步。当时邓小平不想派军队进来,让可能导致的 

冲突破坏戈巴卓夫的访华。但是,当学生们在戈巴卓夫访问期间固执地不离开天安门广场时,邓小平认为他们做得太过 

分了。他准备动用军队。 
'20…1'来自高层人士的两个文献是:Zhao Ziyang;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Zhao Ziyang; trans。 and ed。 Bao Pu; Renee Chiang; and Adi Ignatius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9),这是根据他软禁期间的录音翻译的文献;以及李鹏这个时期的日记:《李鹏六四日记》, 
可在 Fairbank Collection; Fu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查阅。关于 1989 年春天北京示威运动 
最有用的文献是:Michel  Oksenberg;  Lawrence  R。  Sullivan;  and  Mark  Lambert;  eds。;  Beijing 
Spring; 1989;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The Basic Documents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0),尤其是 Melanie Manion; 〃Introduction: Reluctant Duelists;〃 pp。 xiii…xlii; Suzanne Ogden 
et al。; eds。; China's Search for Democracy: The Student and the Mass Movement of 1989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2); Minzhu Han; ed。; Cries for Democracy: Writings and 
Speeches   from   the   1989   Chinese   Democracy   Move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Orville Schell; Mandate of Heaven: A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Dissidents; Bohemians; and Technocrats Lays Claim to China's Futur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4); Binyan Liu; with Ming Ruan and Gang Xu; Tell the World: What Happened in 
China  and  Why  (New  York:  Pantheon;  1989);  Tony  Saich;  ed。;  The  Chinese  People's 
Movement:  Perspectives  on  Spring  1989  (Armonk;  N。Y。:  M。  E。  Sharpe;  1990);  Long  Bow 
Group;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video  recording  produced  and  directed  by  Richard 
Gordon and Carma Hinton (San Francisco: NAATA/CrossCurrent Media; 1996); Mike Chinoy; 
China Live: Two Decades in the Heart of the Dragon (Atlanta: Turner Publishing; 1997); Tang 
Tsou; 〃The Tiananmen Tragedy;〃 in Brantly Womack; e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Richard Baum; Burying 
Mao: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Melinda  Liu  〃Beijing  Spring:  Loss  of  the  Mandate  of  Heaven;〃  in  David  and  Peter 
Turnley; Beijing Spring (New York: Stewart; Tabori & Chang; 1989); pp。 44…172。 Jonathan 
Unger; ed。; The Pro…De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