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Warren I。Cohen(孔华润),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118…120。

  詹森大使觉得中日双方剑拔弩张的原因不明,他只能向国务卿报告:“对于起因与后果,皆无法有可靠的评估。”①美国驻日大使格鲁(Joseph Grew)则深怕引爆“反外情绪”,虽奉训令,却不愿传递华府婉转表示关切的讯息②。7月22日,卢沟桥地区日军指挥官定下期限,要求中方部队后撤;但中方奉蒋之命发动攻击。近卫内阁在全民热切支持下宣布,日本“现在被迫诉诸果断行动,惩罚中国军队的暴行,让南京政府恢复理智”③。日本政府内部“有人主张对华开战,也有人坚决反对开战”④。原因之一,像当时新任参谋长东条英机一样,多数日本人对皇军痛惩野蛮中国的能力极有自信,认为中国终将被迫接受扮演月球的角色,做起东方新兴帝国的卫星。

  ① FRUS(1937); vol。3: The Far East; p。385。 四天之后,美国大使馆的评估认为,日本在7月7日并未故意挑衅,但日本军方立即决定利用它为借口,企图扩大日本在华北的影响力(p。434)。

  ② 同上注,p。397。

  ③ Marius B。Jansen; Japan and China: From War to Peace; 1894…1972 (Chicago: Rand McNally; 1975); pp。394…395。

  ④ 同上注,p。395。

  7月24日,蒋介石拍发电报给在溪口读史籍、练书法、写留学苏联回忆录的蒋经国,叮嘱他:“不必分心、于倭寇之扰华,以我必有以制之也。”所谓“有以制之”指的是德国顾问培训的部队,尤其是那些配备德制武器装备的部队①。同时,在庐山举行的一项谈话会宣布共产党为合法组织,但是蒋无法让出席人士同意“对日宣战”的议案。于是他在8月7日召开军事委员会,宣布全面抗战是国家政策②。蒋不顾党、政体制,凭一己之力强行通过对日抗战。过去八年,蒋始终相信他坚持暂时求和、争取时间建构兵力是在展现意志力和勇气。但现在’他决定坚持作战到底的政策。V

  ① 蒋经国,《蒋经国先生全集》,(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1)第二册,p。271。

  ② 关于庐山,Miwa; 〃Brief Notes;〃 p。323。 关于军事会议,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7; 1937; box 39; folder 14。

  到了7月底,已有16万名日军涌入河北省。二十九军军长不战就弃守北平。毛泽东命令共军跨山西,向河北挺进以支援系出军阀阎锡山的傅作义部队。然而,7月31日,毛泽东显露他避免与日本人严重冲突的意向,透过无线电告知共军将校,早先的命令纯为宣传之用。他说,事实上,共军部队应慢慢移动。他们可以“每天移动50里(25公里),每行军三天,休一天”①。

  ① Michael M。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Mao; Stal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40…41。

  蒋立刻调遣受过精良训练、配备德国武器的87、88师布防在上海市郊①。他在上海求战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吸引众多敌军离开华北,吓阻日军向武汉前进,使苏联对华供应线畅通。蒋选择固守上海,并在败象已定的情况下坚不撤军,还有其他原因。首先,前文已述,他和德国顾问法肯豪森相信他们可以战胜,法肯豪森一再坚持“上海必须固守”②。他们俩都晓得,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有利日本机械化部队行动,但上海的街道和周遭地区满布水道,则有利于中国轻武装部队。

  ① Zhang Baijia(章百家),〃China's Experience in Seeking Foreign Military Aid and Cooperation for Resisting Japanese Aggre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p。13…14; Yang Tienshi(杨天石),〃Chiang Kai…Shek and the Battles of Shanghai;〃 pp。5…9。

  ② Sutton; 〃German Advice;〃 p。403。

  蒋氏一心一意坚守上海同时有心理及政治的因素。当败战已成定局,他不但没有控制损失,反而下令部队奋战到底,因为他要藉英勇牺牲和展现钢铁般的意志,号召全民团结。此外,他希望上海保卫战比华北作战,更加能影响签署1922年九国公约的西方国家;这些国家,除了德国之外,即将于11月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会①。美国和欧洲国家在上海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数千外侨住在毗邻接战地区的外国租界里。但是,鉴于蒋氏过去数星期、数月和西方政府的外交互动毫无建树,华府怯懦地表示中立。民主国家已为本身的经济萧条焦头烂额,其人民又有浓厚的孤立主义、甚至姑息主义倾向,蒋介石对此很清楚,他甚至不去期待欧美会有口头上的强势干预;他宁可在未来营造出同情的氛围②。

  ① Ma Chendu(马振犊),〃Analysis of the Strategy of the Chinese Troop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13。

  ② John W。Garver(高龙江),〃Chiang Kai…shek's Quest for Soviet Entry into the Sino…Japanese Wa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2; no。2 (Summer 1987): 304。

  要相信蒋氏在上海牺牲精锐部队,主要是为了在上海的外国租界制造恐惧,且不计成败;藉此取得西方民主国家的某种实质支持;这个说法恐怕缺乏可信度。可是,西方著名作家们坚称,抗战开始,“从头到尾,蒋介石只有一个目的:摧毁共产党,等候外国援助以击败日本。”对外国介入抱持希望,正是他决定坚守上海的背后因素——结果这一役使他折损掉大部分的现代化作战部队①。

  ① Barbara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London: Macmillan; 1971); p。168。

  头几天激烈巷战期间,中方部队把业已驻扎在上海的日军陆战队逼到码头一带,困守阵地。可是,强大的日本海军舰艇炮火却挡住中国精锐部队的猛攻。接下来十天内,日本75000名援军在上海附近登陆。此时,蒋在上海地区部署71个师、总数50万至70万的大兵,包括了几乎全部的德式训练部队、最现代化的炮兵、新组建的空军,以及来自广东、广西的爱国军阀部队①。但是, 新近在上海附近登陆的日军师团骁勇善战,几天之内就把中国两个精锐师的兵力歼灭一半。在此一中国城市狭窄胡同里进行的巷战,双方皆伤亡惨重。两个日本师团几天下来,伤亡亦达4000人。上海街头、黄浦江上,一片血泊②。副参谋总长白崇喜和李宗仁在前线督战,力主撤退;但同样也常到前线附近的蒋氏却认为:“南口阵地已固,此心略安。以今日战况,敌或有退却可能也。”③

  ① 比较高的数字来自Ma Chendu(马振犊),〃Analysis;〃 p。19;比较低的数字来自Edward L。Dreyer; China at War (New York: Longman; 1995); p。218。

  ② Zhang Baijia(章百家),〃China's Experience;〃 pp。12…20。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7; 1937; box 39; folder 15。

  尽管顽固,蒋介石并不认为输了上海保卫战就会决定抗战的结果。他下令沿海各省所有的大学,立刻将全体师生撤退到内地省分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20; 1937;秦孝仪《大事长编》卷四,pp。1151;1159;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17 and 18; 1937; box 39; folder 15。

  当中央军遭歼灭之际,共军部队却按兵不动。不过,中共党内对应该采取什么策略也发生激辩。据张国焘说,他和周恩来等人支持“大家都赢”策略,主张中共应该和国民党真诚合作,期待能使国民党和其他非共团体走上更进步的道路,真正全力击败日本。然而,毛泽东主张“两败俱伤”策略,既要日本战败,最后也要国民党失败。据说,中共党内10月间某次会议,大多数赞成“大家都赢”策略,毛泽东口头上让步、放弃已说出口的“让蒋介石吃败战”的目标①。

  ① Zhang Guotao(张国焘),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p。537…539。 毛泽东8月开会时描述中共的政策是,佯装与国民党合作、避免与日军实力作战,强化中共兵力。(pp。533…537)

  9月23日,中共发表公开声明,重申共军并入革命军,接受军事委员会调遣。蒋也公开宣布,中共此一声明代表“全体国人现在都了解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目标”。但是,他立刻接到报告,由红军改番号的第八路军,不遵守军事委员会下达的作战令。私底下,他对中共的“投机、取巧”,以及“此辈不顾信义之徒”极为生气①。纵使如此,由于需要苏联尽快增加大批援助,不久他就向斯大林要求派作战部队援华。蒋有更多理由避免公开批评中国共产党。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25; 1937; box 39; folder 16。

  斯大林这边,却得一方面不刺激日本,另一方面又得尽一切可能让中国政府可以抗战到底①。他不久就派出大批苏联供应车队经新疆前往中国各地,同时,苏联军机满载重型军事设备跋涉长途,运抵广州。苏联第一批飞机于10月中旬飞抵中国。接下来4个月,苏联有297架攻击机和轰炸机飞入中国的空军基地,其船只和卡车队送来290门加农炮、82辆坦克车、400辆汽车,以及大量武器和弹药。苏联贷款给中国支付军事援助总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