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王舜祁,《蒋经国年轻和学生的二记》,1995年未刊文章,作者手中有副本。

  ③ 王舜祁,《蒋经国年轻和学生的二记》。

  1903年,蒋介石参加童子试,未考取。但王太夫人并未气馁,立刻让儿子入奉化县城凤麓学堂,学习英文、算术等西学,但传统经史仍占相当大比重①。奉化虽是个小城,已远比溪口先进;介石在城里首次见识到“大鼻子”的外国传教士,也开始嫌弃替他料理家室不识字的糟糠之妻②。根据种种转述,毛福梅向朋友抱怨不时遭到先生殴打③。但据乡人传说,她仍然和蔼可亲。蒋后来在日记中写说,他母亲常常护着媳妇④。

  ① S。I。Hsiung(熊式一); The Life of Chiang Kai…shek; trans。 Pete Davies (London: Pete Davies; 1948); p。41;谢寿康,《蒋总统之幼年及少年生活》,(台北:中央文物,1954),p。52。

  ② 1996年7月,王舜祁回复我的书面问题。

  ③ 1995年9月27日,作者在奉化与一群当地研究人员及有兴趣了解蒋氏家族历史的人士会谈(其中一人是毛福梅的远亲),大家认为殴妻之说可能确有其事,但是没有人晓得当时的家人是否留下关于此事的记载。当年的中国,殴妻并非不寻常,今天则不然。

  ④ 1995年9月27日,一群人在奉化接受的访问。亦可参看蒋介石1921年4月19日日记,《蒋介石笔下的家庭与婚姻——蒋介石日记再编》,《民国档案》(南京)1(1993):3~10。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168923。jpg〃/''/p'

  蒋介石与母亲王采玉

  二

  蒋介石在成长阶段的认同与人生观受到两股力量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儒家教育,或者更重要的是新儒家精神——它起源于因应13世纪蒙古人入侵中原的灾祸。经过这场剧变之后,汉人学者、官员心心念念要恢复、保护中国文化传统,到了19世纪蒋介石就学时,背诵死记两千多年来的古籍以及撰写八股文,还是被认为比艺术、音乐和算术来得重要。

  但是新儒家精神最影响少年蒋介石的,是它对修身养性、自律和自省的强调,并且注重责任、勇气、荣誉和积极进取,而非消极冥想。能培养这些原则,方能成为人上人。新儒家同时亦鼓励传统儒家有关道德行为及社会责任的观念。儒家看待道德是以政治秩序为基础,具有政治目标——创造和谐、有序的大同世界。这套信念历经数千年的打造,使得大家庭生活在拥挤、以血缘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虽有独立、家户的耕作,也要靠社区共同维护基础建设和秩序。

  影响蒋介石的政治观点和生涯,甚至影响到20世纪所有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第二股力量,是前此60年内,人民心目中居于世界文化中心的中国竟一再丧失领土、主权和自尊的惨痛经历。蒋介石出生时,原本在长城关外的游牧民族满洲人,入关统治中国已近250年。这些外来统治者虽然保持自己的通古斯人语文、禁止满汉通婚,却采纳了许多中华文化。就和从前的外族朝代一样,他们的统治体系要靠汉人大臣、农村菁英仕绅的合作。可是,1840年代的清朝,面临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屡战屡败;这些西方人不仅相貌迥异于汉人,也不像满洲人及中国周围的夷人接受中华文化的优势地位。

  一连串战败和丧权辱国的纪录,实在可怕。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凭恃军事力量逼迫中国接受种种屈辱,包括准许鸦片进口;到了1900年代初,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已经达数千万人之众。孱弱的清廷被迫接受“治外法权”,把西方人在中国犯罪的司法管辖权让渡给列强驻华使领馆,并且开放通商口岸,准许西方商人及传教士进出,他们享有即使最富有的中国人也不具有的特权。此外,列强还接管中国海关税收之管理,俾能榨出他们“被迫”和中国交战而取得的赔款。

  英、法、德、俄全在中国境内取得特殊权益或租界及租借地。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动,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禁止华人移民。接下来,脱离封建孤立状态仅只40年的日本,也加入掠夺行列。经过一场短短的战争,它强迫中国付出巨额赔偿,并且“永久”割让台湾。中国人大吃一惊,文化抄袭自中国的“倭寇”而今竟也拥有可与欧洲列强媲美的现代化海军和陆军。即使最食古不化的大臣也感到势必需要激烈改革,可是大权在握的慈喜太后和清廷却弹压光绪皇帝发起的“百日维新”。

  1887年,亦即蒋介石出生那一年,在香港学医的21岁青年孙中山,怀抱建立现代、民主中国的理想。孙中山幼时曾与大哥住在夏威夷,1892年从医学院毕业,但两年后决定全力投入推翻满清的革命事业①。孙中山第一次广州起义很快就失败、逃亡出国,辗转来到日本。他在日本得到日本自由派及激进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他们预见到中、日应携手对抗西方。孙也认为日本是中国理所当然的盟友。

  ① Harold Schiffrin(史扶邻); 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3; pp。170…172。

  当中国因一场爱国但荒谬的血腥仇外运动把脸全丢光了,蒋是个敏感的13岁少年。义和团矢志消灭在华所有洋人及信奉基督教的华人,他们不分男女老幼残暴地杀害数千名教徒以及数百名外国传教士。慈喜太后忌惮义和团,但更恨洋人;义和团一开始的成功也使她相信他们具有刀枪不入的神奇力量,因此支持他们“扶清灭洋”。

  但是,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一支八国联军轻易地击败义和团和满清军队,并及时打到北京,救了数千名教徒和洋人。八国联军亦展开奸杀掳掠行径,逼迫中国赔偿令人惊诧的大把银子——大约等于2002年币值的五十亿美元,并且还要同意不在沿海设防①。

  ① 参见Diana Preston; The Boxer Rebellion (New York: Berkley; 1999)。

  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最蒙昧的大臣、清廷以及不识字的大众,现在都了解到西方与日本不只军事上比中国强,在科学、技术、医学、教育、公共服务乃至生活水平上都遥遥领先中国。紫禁城颁发一系列谕令,建立推广数学、工程和现代科学的公立学校新体系。可是,改革的步子出奇痛苦的慢①。此时,日本和俄国已经觊觎中国东三省(西方人称之为“满洲”)。满人这片广袤的老家,面积约为大不列颠的四倍半,矿产丰富;虽然朝廷有令禁止汉人移入,东三省的汉人人数早已超过满人。1905年,日、俄双方在东三省爆发战争。五月间,东乡平八郎大将率领的日本海军舰队,歼灭俄国由波罗的海调来参战的大型舰队。

  ① Borthwick(鲍雪侣);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pp。70;86。

  对于消息灵通的中国人而言,日本能击败欧洲大国是个令人鼓舞的大事,这也可能是蒋介石决心投笔从戎,立志做革命党、不去保卫清廷的主要触媒。1903年2月,他转入宁波箭金学堂①。毛福梅陪他读书,但隔了几个月,蒋嫌她土里土气,要她回溪口侍候婆婆②。

  ① 根据毛思诚(1936)的说法,蒋介石因带头抗议古文课程太重,被凤麓学堂退学。鉴于蒋深刻的纪律和忠诚观念,此说恐怕不真确。见Loh(陆培涌); Early Chiang Kai…shek; p。16。

  ② 1996年7月,王舜祁回复我的书面问题。

  1906年2月,蒋显然是仰慕既是新儒家却不守旧的老师顾清廉之名,决定再转回奉化龙津学堂。顾鼓励这个新学生研读王阳明(浙江人,1472至1529年)及曾国藩(湖南人,1811至1872年)的著作。王阳明主张能自知,才能有道德实践,知而能行,道德才有意义。但是身为“儒绅”,他也强调正直、诚实、忠诚①。王阳明的哲学似乎颇能引起青年蒋介石的共鸣。董显光是龙津学堂老师,宿舍恰与蒋同一层楼;他记得这个18岁的学生每天早起,在寝室前走廊上立正半小时,抿紧双唇,眼神坚定,双臂抱胸,全神贯注在他的目标上②。

  ① Wm。 Theodore de Barry(狄百瑞);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0); pp。571…573;711。

  ② 董显光,《蒋介石》第一册,(上海:中华书局,1938),p。vii。

  在龙津学堂仅仅数月,蒋向家人报告,他要东渡日本。他剪断发辫以示坚决反清,此举令亲友、邻居大惊。18岁的蒋介石已经是个革命青年。

  三

  一年之后,各个反清组织领导人和一群学生在东京集会,组成一个新的革命团体“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此时,孙已发展出其集现代政治理论及实践大成之“三民主义”,强调民族、民权与民生。它是中道、温和的政纲,反映出当时西方的知识潮流。

  年轻的蒋介石又把妻子丢在家乡,自费前往东京学习日文,见识到这个格外整洁且井然有序的国家,似乎不论在铁路、警察、公用设施,当然也包括军队,样样运作都有效率①。蒋这段期间能自费念书,显示他除了继承田产之外,一定还颇有积蓄。但是他无法进入向往的军事学校学习,因此折返国内,报考竞争颇烈的保定军校。蒋考取后入保定接受军事教育约一年,旋即又获取官费赴日本就读军校。他再度到东京,进入专收有志到日本军校研习的中国学生之预备学校振武学校。

  ① 黄自进,《蒋介石眼中的日本》,根据蒋对日本的313篇文章和讲稿整理出来的未刊文,(台北:2003),p。917;谢寿康,《蒋总统之幼年及少年生活》p。69;Loh(陆培涌),Early Chi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