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2008年4月19日,钱复在台北受访。

  当年夏天,尼克松解除7类美国公民前往中国旅行的禁令。各方普遍认为这是谨慎的一步,但白宫其实秘密增加动作,想与中方建立直接沟通。8月2日,尼克松在索非亚告诉罗马尼亚总统西奥塞古(Nicolae Ceusescu),美国欢迎这位罗马尼亚领导人扮演“我们和中国之间的调停角色”①。12天之后,尼克松告诉国家安全会议,让苏联在中苏战争中“粉碎”中国,“有违美国利益”。后来尼克松又特别要求巴基斯坦总统,向中国人转达他的看法②。

  ① FRUS (1969…1976); vol。17: China; p。52。

  ② 同上注,pp。67; 69。

  1969年6月,蒋任命他儿子出任行政院副院长,次月经国又成为两个负责财经事务决策和协调的重要委员会主任委员。蒋经国首次正式职掌经济事务,虽然名义上还直属于严家淦。这一年的情势一片大好:经济成长率为10%,使台湾自1950年以来,整体经济扩张了10倍。委员长在1968年1月擢升经国为四星上将,他担任副院长时仍保持此一军衔。可是蒋经国很少穿军服。他通常穿西装上班,平时则习惯穿运动衫。蒋经国还以其他方式降低政府的军事色彩。自从1964年以后,每年双十国庆的庆祝仪式不再踢正步(1930年代德国顾问所教),也取消坦克、飞弹游行和喷射机飞越。

  小蒋依然是多个国内安全机关的地下主管,包括秘密警察、政工人员、情报和秘密行动单位。但是,他经常下乡深入民间,满脸笑容胖呼呼的模样,逐渐改变他的政治形象。每次下乡,他衣着朴素,戴着一顶软式圆帽。这个公共形象和他父亲迥然不同;委员长每遇正式场合必着戎装,平时则穿中山装或长袍。

  蒋经国出任副院长后第一道政令即发动反贪腐。最早的一项成绩是揭发香蕉生意的贪污舞弊案。可是,准自由报刊批评说,在这个案子及其他案子中,只有次要人士遭判刑坐牢,罪魁高官则躲过刑罚。譬如,与蒋夫人关系密切的中央银行总裁(徐柏园)被控渎职后,获准辞职。纵使如此,当时绝大多数有深度的外国观察家,都推许政府肃贪认真。蒋经国和他父亲皆以清廉闻名,即使官愈做愈大,依然一芥不取。不过,跟他父亲不同的是,他没有一个富太太,也没和秘密社团或帮派有瓜葛,领导作风也不是以效忠为最高优先①。

  ① FEER 65; no。37 (September 7…13; 1969); 173…189。

  到了1969年8月中旬,全球盛传尼克松拜托西奥塞古调停美国、北京关系。国务院官员向国民政府担保“这种猜测丝毫不真确”①。出席索非亚会谈的季辛吉向国府驻美大使周书楷说:“在罗马尼亚绝对没有关于共产中国开启会谈的谈话。”他告诉周书楷,尼克松总统要他向蒋总统保证,美国对共产中国的基本政策毫无改变②。

  ① FRUS (1969…1976); vol。17: China; p。53 n。3。

  ② 同上注,pp。53…54。

  可是,蒋介石是个老手,擅长判断报上传闻何者可能为真、何者可能不实。尼克松前往罗马尼亚访问之前,蒋就怀疑此行与尼克松有意联中反苏有关,换言之,美国“对台湾政策准备放弃”。他在日记中写下,尼克松“是个没有原则的政客”①。纵使如此,蒋还是异常镇定,在国务卿罗吉斯于仲夏访问台北、两人谈话时完全不动声色。罗吉斯到访之前,蒋在日记中慨叹华府态度“凶猛、无弹性”,暗示美国不肯让他假装他正在准备反攻大陆。他在曰记中吐苦水:“跟美员说实话,无异对牛弹琴。”②

  ① 同上注,Chiang Diaries; July 2; 31 “每月反省”,August 8; 1969; Hoover; box 75; folder 5; 6。

  ② Chiang Diaries; July 24; 1969; Hoover; box 75; folder 5。

  蒋在1964年警告詹森总统不要派兵进入亚洲国家,现在又提醒说不要太快撤军。当罗吉斯说,美国人民的脾气不会允许慢慢撤军时,蒋不再说话。他冷静地问,尼克松总统是否决定鼓励国民政府回大陆解救中国人民,还是要它“冻结”在台湾。罗吉斯答说:“如果国民政府能以和平的政治手段回到大陆,美国将会很高兴,但是任何方式的军事冒险都不切实际。”这是很简单、很明确否决“反攻”的说法,但蒋也不作声反对。他反而向罗吉斯说,国民政府“不希望试图入侵大陆,因为它没有这个能力。”①自从蒋1949年逃到台湾,这就一直是事实。

  ① FRUS (1969…1976); vol。17: China; pp。55…56。

  很明显的,蒋氏父子比大部分美国高级官员更清楚幕后动向。这辛些了解让两蒋认为,由共和党籍总统以及一个民主党居多数的国会所推动的美中关系和解,将无法制止。因此,在罗吉斯到访之前,父子俩已很有远见地决定采取收敛策略。和过去45年所有关键时刻一样,蒋发觉他别无良策只得顺势前进,把握每个可能扭转乾坤或阻挡逆势的机会,并且祷告会出现幸运之神。有鉴于即将来到的危机,对两蒋父子而言,他们的主要挑战将是如何维持台湾的政治、经济安定,争取美国持续的军援和同情,并且争取美国投资者与开放市场。

  要维持国内外对台湾未来的信心,两蒋必须抗议美国要走向正常化,此外还得对即将来临的政治挫败处变不惊——以前华府只要有一点试图和中共修好的气氛,台湾就动辄威胁即将崩溃,甚至要向中国投靠过去,现在则是完全相反的战术。美国舆论固然赞同向共产中国开放,美国人民似乎也反对美国放弃对台湾安全的一切责任。蒋氏父子晓得保持这份情感关系不仅关系台湾的长期生存,还可善加利用以争取美国的一些让步,强化台湾的防务。

  两蒋的生存策略也聚焦在加速提升台湾经济,进入资本更密集的阶段,并且再进一步提升教育和人均所得水准。蒋经国告诉中情局台北站站长,台湾是国民党唯一的前途,他认为细心管理和逐步开放的政治体系(包括本土化)是必要的①。为了领导这个未宣告的政治改革方案,蒋经国任命他的长期副手李焕,出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技术官僚张宝树(渔业专家)为中央党部秘书长;这些动作无疑都有老蒋的许可。改革的双重目标,一是吸纳更多本省人进入国民党,一是小心地培养温和的反对派。县市级的国民党主管纷纷换下外省人,改由本省人出任。1年之内,本省人已占1/3。台北的中央党部也有更多本省籍干部。

  ① 关于蒋介石的观点,我依赖1995到2006年间对他们父子俩许多部属、助理和秘书的访问,受访名单已见前引注。

  老蒋接受儿子的建议,任命本省籍、反国民党的无党无派人士高玉树出任台北市长(高已是省辖台北市长,改制院辖市后出任首位官派市长)。高玉树因为参加雷震短命的组党运动,一度在政治上失去舞台。不过,高所代表的正好是两蒋希望鼓励的、务实的本土反对派:他们虽然不喜欢国民党,甚至仇恨国民党,却愿意在体制内工作,同时不断替台湾人争取更多权利及多党制民主政治。高玉树被允许在私底下畅所欲言,正是吸纳异议人士、让他们保持若干可信度的方法①。

  ① FEER 60; no。20 (May 12…18;1968):343。

  1969年9月某天上午,蒋氏夫妇坐上轿车,由两辆随扈车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护送他们前往阳明山上的官邸。不料,一辆下山的吉普车超速驾驶,冲到对向车道。前头的随扈车司机踩了刹车,轿车猝不及防,撞了上去。蒋和夫人都没希安全带,撞车的力道把两人猛地往前甩。蒋的假牙碰飞,受到震惊,但是没有明显重伤。蒋夫人撞向前座,颈部扭伤,一只腿受了伤、没断①。

  ① 1996年5月31日,熊丸在台北受访。陈三井访问,《熊丸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69),1998),pp。117…118。

  车祸之后,蒋的“精神不如以前”。健康检査时,医生发现他的心脏主动脉有杂音,怀疑他的心脏瓣膜受伤①。到了11月中旬,蒋夫人仍不能走路;又过了4个月,连在书信上签名或重拾喜爱的绘画都不行。尼克松总统表示可以派一名美国神经医学专家来台湾替蒋氏夫妇治病,但是他们婉拒“这番好意”②。

  ① 翁元,《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的日子》(台北:书华出版社,1994),pp。118,128…131。

  ② 熊丸,《熊丸先生访问记录》,pp。117…118。FRUS (1969…1976); vol。17: China; p。146; Tyson Li; Madame Chiang; pp。400…401。

  五

  1969年秋天,中苏边防部队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爆发冲突,红军摧毁了一旅解放军。中共中央下令沿边界全面动员;解放军4位元帅建议中国打“美国牌”。陈毅还向周恩来建议,由中方主动提议和美国进行高阶会谈①。

  ① Chen Jian(陈兼),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pp。245…249。

  8月间,罗吉斯访台回答蒋介石的提问时,曾经向蒋保证,尼克松总统和报导所传相反,没有“任何要把第七舰队(从台湾海峡)调离的意图”①。可是3个月之后,五角大厦通知蒋经国,由于预算的限制加上第七舰队要裁减100艘船舰,美国海军即将中止这类象征性的巡逻。美方解释说,这个动作绝不会影响台湾海峡的安全或美国的承诺。根据档案文件,美国国防部起初的确因为预算的缘故才做出此一决定,但是白宫随即看到它对中国政策的正面政治意涵,快速通过此案②。季辛吉的用意是让北京相信,这是美方示好、建立信心的动作,而巴基斯坦总统亚雅汗(Yahya Khan)也秘密地以这套解释向中方传递这个决定③。

  ① FR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