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示君-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日再来!”
  “弟子与萧家父子大战太室山上,本想一死了之,从此了却两家恩怨,但念及这套剑法不仅萧莫两家人有剑谱,且已外传江湖之中,恐遗害后人,弟子今呈于大师,恳求大师能为弟子破解剑法,减少此套剑法危害,造福于人。只因萧礼尚在人间,绝不会善罢甘休,定会追杀弟子,所以弟子恳请方丈大师,暗中收受弟子,不能宣扬,若是等到明日,来寺进香的人一多,弟子唯恐牵连少林。”
  “阿弥陀佛,凡事难逃世人耳目,欲盖弥彰啊,莫施主若愿投入少林,应在佛前削发剃度,光明正大,反不令人疑,无疑方能安。”
  莫振闻方丈大师所言有理,暗许他投入门,便磕头谢恩,遂依言次日清晨,佛殿之下,削发为僧。
  莫振削发为僧,法号不死。方丈大师,将其携来长剑,藏于匣中,对莫振道:“剑于君子之身,则为礼,于将士手中,则为利,于小人之手,则为器,你已立地成佛,剑已无用,则由本寺移交于天山派掌门飞侠郑风郑大侠!”
  方丈大师见莫振并不搭腔,遂又道:“郑风郑大侠,不仅仅是大侠,也是一代宗师,每年这个时候,就会来嵩山一行,想必也快到了!”
  “郑老头子在此!”这时只闻殿外,远远地有人扬声叫道。
  方丈大师闻言,大为惊喜,道:“说曹操,曹操就到了!”然而莫振沉首道:“弟子不愿再见江湖之士,请求退下。”
  方丈大师闻言允诺,令其随众弟子退去,方去相迎剑侠郑风。剑侠郑风人如其名,风神俊朗,气宇轩扬,若仅见其貌,绝不能看出他人已过半百。郑风一见方丈大师,连忙合十见礼,引领身后随身三名弟子,拜见方丈,一阵寒暄之后,方落座叙话。
  方丈见其弟子,怀中抱着一五六岁的孩子,仍旧昏迷不醒,笑道:“恭喜郑大侠,又得一高徒!”
  郑风闻言,嗑了一声,遂哈哈大笑道:“大师所指,定是这孩童,哈哈,说也奇怪,那日晚老弟与下徒正行山下,突然一物从天而降,见是一孩子,遂将其接住,而且此子身中一掌,只剩半条命了,幸好被老弟救下,不然,嘿嘿,必死无疑,老弟本想携此子,递交于贵寺,岂不知大师如此先行贺喜,那就由老弟我,带他上天山吧!”
  方丈大师连忙笑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小施主定与郑大侠与缘,才得此机遇,不出二十年,必有少侠新出。”
  双方闲叙一番,郑风便在寺中歇住一宿,次日收下长剑,带着孩子,离寺西行,孩子是雄在贼,此是后话,先说不死和尚莫振日随众佛门弟子,依佛门律令,完成一天功课,夜晚便悄悄拜见方丈大师,讲授祖上剑法,一同研习参悟。方丈大师,乃得道高僧,佛法武功,绝非凡响,然初识这套剑法之时,觉得其中并无瑕癖,乃上乘武功,但几经习练,却觉自身脉象有变,渐入乱境,十分惊骇,日日苦思冥想,夜夜研习破解。莫振亦是虔心悟佛,以求用佛门正宗,修善祖上剑法。
  方丈大师,虽在佛门,却也是武痴,于此上乘武学,岂有倦厌之理,与莫振同修共悟,十年如一日,方破解武功之中一小部分内功心法,辟除脉息游走中所存损元拆命的邪招怪式。然而方丈大师,年事已高,心力憔悴,猝然归西,临死之际,告诫莫振,要他下山游走,拜访四方高人,以求功德圆满。
  莫振便以不死和尚的名号,游历人间,各处拜访武学前辈,以求破解之法,每访一位名师,不到半年,都致死所拜前辈,因习练洽法暴毙而死,似乎渐渐地令其意志消磨,便闲游四方,随遇而安。
  一日来到江宁县,落脚城中深巷小庙,因小庙中供奉一尊石佛,则名为石佛庙,也许因莫振乃世家之后,本性不惯于山林,得此处僻静安祥,觉其虽在凡尘闹世之中,却比空山幽寺更胜一筹,遂定居于此,绝迹于大江南。
  
  第四章:刺配西宁
  
  石佛巷深近一里,直通石佛小庙,此巷将江宁县城东南隅一分二人,南北相邻,石佛小庙院门正对此巷,斜迎康、秋两大府坻后角门,康、秋两家素有芥蒂,互不往来,就连这一里长巷的两侧,一律青砖高墙,无侧门设立。秋家不食康记肉铺的肉,康家不穿秋家衣坊之布,世代如此,俗话说佛前无恩怨,只纳有缘人,两家都在同一庙上香还愿,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虽然佛法无边,但也没愈合两家不为人知的恩恩怨怨。
  县城里的人皆知十年前,石佛庙住进一游脚僧,虽然年轻,但乃嵩山少林寺出家得道高僧,云落石佛庙,就此定居,道行修为,藏而不需,总是静坐佛堂参禅,笑纳四方香客,与秋家康家往来,不间一日,常在两府之中讲经说法,深得两家礼敬,此僧法号不死,自言人虽难长生永寿,终归一死,但为佛祖座前门生,下历普渡众人,造福于世,无生死之念,且人间生亦死,死亦生,是以不死。
  不死和尚与康家康记肉铺掌柜康云,结识成友,日日晨起互唤,同往徐寡妇棚下食粥,从无缺席,传为佳话。
  得赞誉者必遭谤言,有人笑话康云身为肉铺掌柜,天天杀生,却与一个应慈怀为怀,首以杀生为戒的和尚深交,况且未能劝说和尚吃过肉铺中一片肉,同时笑话削瘦的不死和尚没能劝阻康云杀生,二人答曰:“人非人!”
  “佛非佛!”
  康云祖籍陕北,由于避唐后之乱,举族南迁,择僻静祥和的江宁而安,宋朝立政以来,故土辖为西夏国,便消去返乡之念,定居下来,繁衍子孙,康云是第九代世孙,他凭借祖传“污衣刀法”,跳出豪门,开设肉铺,着实让人惊讶。他人白衣袭身,举止文雅,面相善和,初次遇见,一定会以为此人乃一介儒生,一定是来买肉的,绝不会想到他是一个杀猪无数的屠夫。且康云在祖传“污衣刀法”之上,悟出更高境界,自创“净衣刀法”,一刀挥下,秋毫不差,杀猪百头,血不粘衣,如此神技,家喻户晓,渐渐声名雀起。
  就这么一位名动大江南北的净衣屠夫,竟要与一位念佛吃斋的和尚结为兄弟,为人所奇,为人所惑。江湖豪客,朝堂官贵,纷至沓来,一些人是专程捧场道贺,一些人纯属图希罕、凑热闹,然而谁也想不到就在要设立香堂,义结金兰的前一天,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这一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江宁县城本是一片祥和,却被石佛巷中亡命奔出的和尚打破,他们惊魂难定,惶恐不安,“阿迷弥佛”得直念叨,直到县衙捕快赶来才镇定回话:“不死大师被……被康……施主用尖刀捅死在佛堂之上!”
  出家之人,当尊祥如佛,处变不惊,他们何以惊恐如斯,想必是石佛庙中不仅仅是一桩命案,定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连忙赶去察查。原来是因为康云用剔骨尖刀将不死和尚一刀一刀地捅死,直到不死和尚倒在血泊一动不动,并且康云并未离开,而是施展他解猪剔骨的刀法,将不死和尚分成三堆,骨归骨,片肉不带,肉归肉,粒骨不含,另有内脏完整堆放一处。小小石佛庙之中,弄得血腥迷雾。捕快首领,乃与康家隔巷邻家的秋家人,极为仇视康云,又是少年,血气方刚,看到这惨不忍睹,令人作呕的一幕,立即将面露诡异笑容,静立待捕的康云揪起,提到庙院之中,顾及康家豪门旺族,不敢痛下毒手,便杖棍一番,以解心中恶气。
  县令接到提案之后,不敢开堂审理、发签定罪,暗中命牢房好生伺候康云,微行拜访康家,然而康家老主人却说:“关乎人命,岂可儿戏,其行为穷凶恶极,令人发指,真是罪不容诛,康家宁与其断决关系,不能就此被辱没名声。”
  县令虽得康家老主人话,仍旧惴惴不安,难以定夺。江宁县城中的百姓也多有上言求情者,就连与康家世代不相往来的秋家也请求网开一面,从宽发落,并言不死和尚乃一出家之人,活着是福,死则是一种超脱,不可等同于凡尘人的生死。
  康云之妻刘氏,乃性情刚烈之女,年轻时貌美非常,与丈夫贩卖青蔬,县中恶霸当众调戏,并将他那无能的丈夫打个半死,刘氏竟将丈夫杀死,然后假戏投怀于恶霸,欢娱之时,持刀将恶霸杀死,本应判罪,得康云搭救,后被娶为正房,由此对康云感恩齐天,然而对于康云残忍杀死和尚之事,却绝然要求依法严办。
  牢中康云,也认罪服法,请求速判。
  此番怪异之事,令人难以捉摸,一时间街井市民,议论不休。江湖中人,由此生疑,暗中探查不杀和尚底细。不查不知,一查惊动武林,原来不杀和尚就是莫振,二十年前与名扬天下的“剑下无敌手”萧氏父子,决战太室山。相传萧义被一剑穿喉而死,其父亲萧礼与莫振同坠崖下,粉身碎骨,没有想到的是,莫振并没有死,却做了和尚。此事一经传开,人们也不禁为曾经的“萧莫世家”扼腕叹息。据说莫萧二家,联宗于大唐盛世,世交宗亲,百余年亲同一家,又是两大豪门旺族,被人称为莫萧世家,宋初期,因一套剑法,两大家族,反目成仇,代代相斗,恩怨不休,直到莫振和萧礼死后,两家飞速落败,莫萧世家,名存实亡,恩怨情仇,也由此飞灰烟灭。
  话又说回来,虽然康云身怀净衣刀法,但非上乘武功,只配杀猪宰羊,怎么杀掉能独战萧氏父子而不死的莫振呢?他与不死和尚莫振十多年来,朝夕相处,情如兄弟,且即将义结金兰,为何突然加害呢?
  升堂!威武。
  “堂下何人,姓甚名谁家住哪里,所犯何事,如实报来!”
  “草民康云,东街康记肉铺的掌柜,杀了隔壁石佛庙里的一个和尚……”
  啪!
  “原来康家子弟,嗯?因何杀死一个和尚?”
  “草民杀了一辈子猪,却从没杀过人,就想找个人来杀死,一试人言所传的杀人快感,且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