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在大唐爱-第5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国忠此时的依附,无疑更可坚定其在后。宫的地位,各怀鬼胎也罢,各怀心思也罢,各为己利也罢,以利相交也罢,现下杨玉环都已不在乎,已是做过一回弃妇,已是遭人嘲弄过一回,好不容易有了今时今日的权宠,又岂可再在天下人面前再跌下来一次,再受尽整个天下的废弃,绝不能再被人踩在脚下,只有一争。

    一晃又到年节,杨玉环本以为再年宴上必定会被召回宫,可一直等到上元节,也未等见圣旨下,不由得苦闷坐不住。

    近来朝中似乎事情很多,连杨国忠三天两头儿的也见不着面,杨玉环遂交代丹灵多打听点,才知原来年节前后关中一带发生水患,民不聊生大半年,饿殍遍野,扶风太守房冒死奏报灾情,不知何故却被御史台押审,深陷囵圄,差点丢了小命。连日来杨国忠几乎夜不归宿,府上婢仆都道是南下视察灾荒去了,直到前两日才快马加鞭送达入宫急报,上禀关中一带雨水虽多却并不足损害民生,且包了大个的粟穗子为证,李隆基一听之下,大发雷霆,命御史台严惩不贷各州府谎报灾荒官吏,与此同时,南诏与大唐的边患也日愈剑拔弩张。

    自前一年,吐蕃于邓川册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授阁罗凤为“赞普钟”,意为赞普之弟,亦号“东帝”,颁给金印,又授阁罗凤子凤迦异为大瑟瑟告身都知兵马大将,南诏朝中大小官吏,均获吐蕃封赏,南诏与吐蕃还约誓山河,“永固维城。”,由是改是年为赞普钟元年,诏唐关系彻底断绝,今岁年节前,大唐廷命汉中郡太守司空袭礼等再置姚州城,以将军贾瓘为姚州都督,阁罗凤遣军将王兵各绝其粮道,又派大军将洪光乘等,与吐蕃神川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率兵包围并攻破姚州城,俘虏了贾瓘,唐军土崩瓦解。

    才刚转过年来,在杨国忠一干朝臣的联合上书奏禀下,朝廷又命剑南留后李宓率十道兵七万人再征南诏,唐军深入到洱海太和城下。阁罗凤据险守城,避而不战。李宓孤军深入,唐军又水土不服,军中瘟疫蔓延,加之补给困难,不战而自溃,李宓只得退兵,南诏军队乘机追杀,李宓“沉江而死”,唐军又全军覆没,第二次天宝战争又以大唐惨败告终。至此,两次天宝战争,唐军“先后丧师已二十余万”,军资大耗,国力大伤。为此杨国忠近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功过相抵”,故才越发无暇回府。

    偏巧这节骨眼上,安禄山又入朝来。

    勤政殿。

    安禄山正顿首在下:“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节制,恩出常人。杨国忠妒嫉,欲谋害臣,臣死无日矣。”

    李隆基危坐正襟在上,龙颜憔悴,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几岁一样。前不久,杨国忠秘密上奏,状安禄山有不臣之迹,拥兵自重,且私下在铸造银钱,操练兵马,原本李隆基并不以为意,却也不可一听了之,毕竟安禄山现下是三镇节度使,手握十几万精兵,如有不测,祸乱非小,而在杨国忠有此一奏之前,当年王忠嗣也曾上告过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为堵悠悠众口,也为防生变,遂听从杨国忠上谏,急召安禄山入朝。

    况且年前王鉷谋逆一事才压下,时,内忧外患,若再有何变故,尤其是兵变之忧,势必不可免除后院起火,只会加重与南诏、吐蕃的边患,日加动荡不安。而自从李林甫病故之后,前朝早无可压制安禄山之人,近一年多以来,安禄山的骄横也确实可憎,不得不防患于未然。

    而在杨国忠看来,原以为安禄山此番必不敢来京,却不成想安禄山竟好像早已揣知了圣意,当接到传召入朝的手诏后,即日就出人意料的迅即飞驰入京。安禄山这一举动,不禁使得杨国忠在御前很难堪,由此一来,李隆基也难以相信杨国忠上告安禄山谋反之言。

    面对安禄山的哭诉,李隆基只有好言安慰劝解,并下敕加官尚书左仆射,赐实封通前一千户,又封其一子为三品官,另一子为五品官,奴婢十房,住宅各一所。除此之外,本还欲加授安禄山同平章事,已命翰林学士张垍起草制书。在得知此事后,杨国忠这才连夜赶回京都,闻讯后即及时上谏:“禄山虽有军功,目不知书,岂可为宰相!制书若下,恐四夷轻唐。”遂才中止。

    不过,如此一来,安禄山与杨国忠二人之间的水火不容,已闹得满城风雨,无人不知。

    见李隆基待己恩宠如故,安禄山自知是杨国忠又在背地里谗言,遂乘机求兼领闲厩、群牧,李隆基不愿此时前朝生乱,遂允准其请,即任命安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不几日,安禄山又求兼总监,复又任命其兼知总监事。

    安禄山利用职权之便,密派其亲信选健马能战者数千匹,另加饲养。其后又接二连三奏请,言部下讨伐奚、契丹等建立了功勋,请以“不拘常格,超资加赏”。于是“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VIP章节 第524章忤旨

    三月里,安禄山离京返范阳。

    望春楼,李隆基亲临,为安禄山饯行。

    临别时,安禄山扶着过膝大腹,顿首在下:“陛下,臣有一言,原不当讲。臣不识之无,恕臣直言,贵妃有情于陛下,纵便有过,想是情奈之,臣一介莽夫,本不应过心陛下家事,但臣着是不忍之。”

    高力士侍立在旁,未料及安禄山在此竟会有此一说,显是有心为杨玉环说情,现下杨玉环被遣出宫已快半年,李隆基迟迟未下敕召回宫,旁人不晓得个中原委,高力士却看得透彻。这其中,看似皆因那日杨玉环闯宫,扰了李隆基与江采苹在翠华西阁幽会以致惹得龙颜勃然大怒,事后非但不知反思反而还以回太真观屡加胁迫,但这大半年下来,实则不然,李隆基之所以任由杨玉环不回宫,其实另有它因。

    换言之,当日杨玉环闯宫扰驾,不过只是个诱因而已,然而,这半年来,李隆基在宫中也确实有些情难自禁,江采苹已是迁入洛阳上阳东宫,自那事之后,这半年再未传来任何消息,昔日的三宫六院,一片清冷,处处宛似冷宫,透着荒凉之气,李隆基更是夜夜独宿南熏殿,期间未再召幸一个妃嫔,对此高力士也是看在眼中,坦诚讲,着实也于心不忍李隆基这般苦情,虽说相劝江采苹及早迁回宫的事如今看来几乎是抱不得多少希望了,但也不愿心口不一的违心在御前为杨玉环美言。

    不成想今日安禄山竟在这儿上谏,且是为杨玉环说情。转而一想,安禄山早已被杨玉环收做义子,尽管当初这件事原本就荒诞的很,可安禄山毕竟算是杨玉环名义上的假子,何况安禄山所言不虚。此番来京,因杨玉环不在宫中,“母子”二人的确不得相见,月前杨国忠恭迎杨玉环由太真观住入府上一事,早有暗卫通禀入宫,此事李隆基并未作何表态,高力士遂交代下来,只命人仔细留察,未经圣敕绝不可擅自行事。而今下杨国忠与安禄山嫌隙已结,安禄山绝不可能会折脖颈去杨府只为见上一见杨玉环。若说这思母的孺慕之情,几分真几分假,谁也不得而知。

    反观李隆基。迎风剪手在那,龙颜有一瞬息的凝重,须臾,才一抬手,时下安禄山起身:“时。乍暖还寒,力士,于长乐坡设宴,代朕祝酒饯行。”

    见李隆基说着,便解下御衣,上前两步。亲手系于安禄山衣肩上,高力士微微一愣,但见安禄山亦是一怔。旋即才受宠若惊般就地谢恩,连叩三个响头,掷地有声,那感沐皇恩之情甚是溢于言表。

    “老奴遵旨。”见状,待领下旨意。高力士这才与安禄山一并出城,一道儿相送往长乐坡。一日里二次饯行。可见恩宠厚重,即便是往日里,李林甫、哥舒翰等位极人臣者也不曾由此殊荣。

    前两日,早朝时,李隆基就已在朝堂上当着满朝文武百官之面,示下往后里凡有上言安禄山谋反的人,一律命执送于安禄山,任其处理,今个又如此示恩,可以想见,由今而后宫里宫外只怕再无敢言者,“由是人皆知其将反,无敢言者”。

    此番安禄山来京,如闯龙潭虎穴,不只杨国忠,连带李亨先后无不奏请趁此将其留在京师,一顿顿鸿门宴,如遭灭顶之灾,然圣意如此,众多异议于事无补,安禄山深知个中厉害,是以待行至长乐坡,只与高力士小饮了一杯薄酒,便以天色不早为由匆匆上马而去,一路急急如漏网之鱼,疾驱出关,继而乘船沿黄河顺流而下,尤嫌船慢,又命船夫拿绳板立于岸边拉纤,十五里一换班,“昼夜兼行,日数百里,过郡县不下船”。

    安禄山离去后,李隆基直立在望春楼上,却是良久的晃神。刚才安禄山一席话,不无触动其内里深处那根弦,与江采苹已是不能回头,再也回不了过去,至于杨玉环,虽说纵有种种顾虑,但身边能有个人伴以温情,长夜漫漫,可多一分温存,许是终有一日也可填补那份空虚。

    杨国忠掌权,只差权倾朝野,安禄山既为杨玉环所收的义子,即使存有叛逆之心,谅其一年半载也不敢生乱,今时之所以放任安禄山回返范阳,放虎归山留后患,实也只是不想过早的逼反安禄山罢了,毕竟,有些事还须从长计议,何况时下正与南诏、吐蕃交战,根本抽不出多余的兵力用以平息内乱,当务之急,唯有安抚。

    当安禄山逃命似地平安返回范阳,仍心有余悸,时情势上外重内轻,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凝,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为免夜长梦多,遂决意谋反。而与此同时,李隆基回宫后不多时,便下敕召回杨玉环。

    杨府。

    高力士奉旨带了十余个小给使,将御馔送达,娟美、丹灵二人见状喜不自禁,而杨玉环却是秀眸含泪,伏在妆台上,思量半晌,狠心剪下一绺秀发。

    “娘子,娘子这是作甚?”娟美站在一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